正文

《學(xué)而》中的行政精神(16)

論語中的行政精神 作者:冀名峰


“慎終追遠”的重要意義還在于,不論是國家、地方、機構(gòu)或是普通百姓,都可以慎終追遠。慎終追遠的群眾基礎(chǔ)在哪里?就是喪禮和祭禮。通過制定父母和祖宗之喪禮和祭禮及國家之喪禮、祭禮,使人民廣泛參與到慎終追遠活動之中,培養(yǎng)人民慎終追遠的情感和思考方式,以增強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善能力。毛岸青逝世了,國家為萁舉行了國葬禮,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都參加了。毛岸青是毛澤東同志次子,偉人之子,但也是一介平民,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一生、低調(diào)一生,不慕名,不圖利。這種品格和精神對社會價值觀具有重大的教育和指導(dǎo)作用,需要“慎終”以紀念其品格,弘揚其精神。同時通過國葬毛岸青,也對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進行深切緬懷,這是追遠了。所以人民很感動??鬃痈脑焐鐣膽T用手法,就是通過微觀層面的具體操作,實現(xiàn)宏觀層面的社會治理目標,慎終追遠的運用,就是如此。

那么,為什么“慎終追遠”,就會“民德歸厚”?“厚”是什么意思?“厚”是重情重義,是具有歷史感,是重視集體和他人利益。如果一個人無情無義,他不可能厚道;如果一個人為了私利,不擇手段,他同樣不可能厚道。一個人私心太重,就不可能坦誠待人。我們說一個人樸實,為什么?樸實是因為坦蕩,坦蕩是因為不為己利。我們說一個地方民風(fēng)淳厚,就是說,這個地方的老百姓是重情重義的,這個地方老百姓是向善的、坦誠的、樸實的、和睦的。慎終追遠使人民重情重義,慎終追遠使人民知道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慎終追遠使人民具有歷史感。具有歷史感的人容易看到個體人生的渺小,容易看清楚私利的本質(zhì)是歸于虛無。所以,慎終追遠,民穗歸厚矣!

[1.10]子禽問于子貢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r抑與之與?”子貢日:“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舊注多認為此人亦為孔子學(xué)生,叫陳亢,字子禽。《孔子家語》載其為孔子學(xué)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不載其人。在《論語》中此人有三問,在《季氏》篇中,他問孔鯉(孔子的兒子)孔子是否給他以特別的教誨(參見[  16.13]章)。

在《子張》篇中,他對子貢說:“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參見[ 19.25]章),此人三問都是側(cè)面打聽孔子情況,不載其直接求教孔子之語,且對孔子的賢能表示懷疑,恐非孔子弟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