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鵝湖之會與鵝湖會詩的義理(1)

宋明理學(xué):南宋篇 作者:蔡仁厚


朱陸二人的交涉,是從鵝湖之會開始,而一般論及鵝湖之會,多語焉不詳。為此,特先略述鵝湖之會的緣起及其講論的內(nèi)容大要,其次說明二陸鵝湖會詩所顯示的義理。

一、鵝湖之會

朱陸鵝湖之會,在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關(guān)于鵝湖論道的內(nèi)容,直接的文獻(xiàn)記載相當(dāng)簡略。大致說來,朱子方面似乎不愿提起這件事,所以王懋竑的《朱子年譜考異》亦說: 鵝湖之會,年譜不詳,語錄無及之者。 而朱子年譜關(guān)于此事的記載,還是轉(zhuǎn)錄于《象山年譜》和《象山語錄》的。然而,象山語錄與象山年譜的記述,亦仍然不夠詳備。

甲、先看《象山全集》卷三十四《語錄》中的敘述:

呂伯恭為鵝湖之集,先兄復(fù)齋謂某曰:伯恭約元晦為此集,正為學(xué)術(shù)異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鵝湖之同?先兄遂與某議論致辯,又令某自說,至晚罷。先兄云,子靜之說是。次早,某請先兄說。先兄云,某無說,夜來思之,子靜之說極是。方得一詩云: 孩提知愛長知?dú)J,古圣相傳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忽成岑。留情傳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轉(zhuǎn)陸沉。珍重友朋勤切琢,須知至樂在于今。 某云:詩甚佳。但第二句微有未安。先兄云,說得恁地,又道未安,更要如何?某云,不妨一面起行,某沿途卻和此詩。

及至鵝湖,伯恭首問先兄別后新功,先兄舉詩才四句,元晦顧伯恭曰:子壽早已上子靜舡了也。(舡、一作船。舡亦船也。)舉詩罷,遂致辯于先兄。某云,途中某和得家兄此詩云: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舉詩至此,元晦失色。至欲知自下升高處,真?zhèn)蜗软毐嬷唤?。元晦大不懌。于是各休息?/p>

翌日,二公商量數(shù)十折,議論來,莫不悉破其說。繼日,凡致辯,其說隨屈。伯恭甚有虛心相聽之意,竟為元晦所尼。

乙、再看《象山年譜》37歲下的記載:

呂伯恭約先生與季兄復(fù)齋,會朱元晦諸公于信州之鵝湖寺。復(fù)齋云云,見前卷三十四(按即前引語錄首段所記)。 復(fù)齋與張欽夫書云: 某春末會朱元晦于鉛山,語三日,然皆未能無疑。 按呂成公譜:乙未四月訪朱文公于信州之鵝湖寺,陸子靜、子壽、劉子澄,及江浙諸友皆會,留止旬日。

郭斌俊父錄云: 朱呂二公,語及九卦之序,先生因亶言之。大略謂:復(fù),是本心復(fù)處。如何列在第三卦,而先之以履與謙?蓋履之為卦,上天下澤。人生斯世,須先辨得俯仰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達(dá)于所履。其所履有得有失,又系于謙與不謙之分。謙則精神渾收聚于內(nèi),不謙則精神渾流散于外。惟能辨得吾一身、所以在天地之間、舉錯動作之由,而收斂其精神,使之在內(nèi)而不在外,則此心斯可得而復(fù)矣。次之以常固,又次之以損益,又次之以困。蓋本心即復(fù),謹(jǐn)始克終,曾不少廢,以得其常,而至于堅(jiān)固。私欲日以消磨而為損,天理日以澄瑩而為益。雖涉危蹈險(xiǎn),所遭多至于困,而此心卓然不動。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逢其原。如鑿井取泉,處處皆足。蓋至于此,則順理而行,無纖毫透漏。如巽風(fēng)之散,無往不入。雖密房奧室,有一縫一罅,即能入之矣。二公大服。

朱亨道書云: 鵝湖講道,切誠當(dāng)今盛事。伯恭蓋慮陸與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而定其所適從。其意甚善。伯恭蓋有志于此,語自得則未也。臨川守趙景明,邀劉子澄、趙景昭。景昭在臨安,與先生相疑,亦有意于學(xué)。

又云: 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先生更欲與元晦辯,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復(fù)齋止之。趙劉諸公,拱聽而已。先發(fā)明之說,未可厚誣。元晦見二詩不平,似不能無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