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醍醐天皇的奮斗
且說元亨元年(1321年),老爹后宇多法皇終于結(jié)束了院政,并于三年后咽氣歸西,從此后醍醐天皇得以親政。年輕的天皇雄心萬丈,選拔賢能,革新政治,設(shè)置記錄所作為親政的主要機構(gòu),據(jù)說許多京都的著名學(xué)者經(jīng)常圍繞在他身邊,而一些尊皇派和倒幕派的公卿、守護,更是將寶壓到了他的身上。
相比之下,幕府政治此時卻已經(jīng)腐朽到了極點。以執(zhí)權(quán)北條高時為例,此公不學(xué)無術(shù),每日追逐聲色,專以斗犬為樂,后來甚至命令各地以名犬代替年貢,旬日間就得斗犬千余。他不但讓這些斗犬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還享以御家人祿,出門乘轎,騎馬武士見到了甚至都要下馬行禮——這真是個天生的亡國之君!
天皇朝廷的威信在持續(xù)上升,幕府威信卻在下降,原本絕不平衡的兩種權(quán)力差別逐漸縮小,那么矛盾和沖突也就無可避免。首先發(fā)難的是宮方,正中元年(1324年),后醍醐天皇秘密派遣親信朝臣日野資朝和日野俊基化裝成修行僧潛入畿內(nèi)各國,準備聯(lián)絡(luò)豪族們起兵襲擊六波羅探題。不料東窗事發(fā),資朝、俊基和應(yīng)召進京相談的美濃土豪土歧賴兼、多治見國長都被幕府捕獲。后醍醐天皇又是賭咒發(fā)誓,又是寫誓書,才總算混過了這一關(guān)——史稱“正中之變”,民間俗謂“天皇御謀反”。
后醍醐天皇時代的東宮,原本是同為大覺寺統(tǒng)的后二條天皇的皇子邦良親王,但因為“天皇御謀反”事件,使得幕府對大覺寺統(tǒng)徒生警覺,持明院統(tǒng)的后伏見上皇看到一線曙光,于是前往長谷寺祈禱自己的兒子量仁親王能夠代替邦良親王為太子。嘉歷元年(1326年),邦良親王果然病重去世,幕府立刻要求讓量仁親王入住東宮。這一舉動使后醍醐天皇更為憤怒,堅定了他的倒幕之心。
于是后醍醐天皇假借為皇后安產(chǎn)還愿為名,讓僧侶圓觀和文觀向神靈祈禱消滅北條氏,同時密令在比叡山大塔居住的皇子護良親王(大塔宮)聯(lián)絡(luò)叡山延歷寺的僧兵,準備在自己行幸比叡山時起事。不料在元弘元年(1331年)八月二十四日,計劃再次敗露,上回作亂被幕府饒過一條小命的日野俊基,以及圓觀、文觀等人遭到逮捕,后醍醐天皇及其重臣大納言藤原師資、中納言萬里小路藤房、北畠具行等帶著神器劍和玉,連夜男扮女裝潛出京都,奔赴叡山。二十七日,在大塔宮的接應(yīng)下,后醍醐天皇又轉(zhuǎn)移到木津川上游地勢比較險要的置笠山駐扎,正式下詔,號召近國勤王兵馬起而倒幕——是為“元弘之變”。
九月五日,得知消息的北條氏大驚失色,擔任六波羅探題的北條仲時立命大佛貞時、金澤貞東、足利高氏諸將率領(lǐng)兵馬二十余萬離開鐮倉前去進剿。置笠山一邊,召集起來的武士和僧兵布下重重壁障,做好了作戰(zhàn)的準備。然而,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詔書在發(fā)出后卻如同石沉大海,除了一個叫楠木正成的小豪族起兵勤王外,諸國守護懼怕幕府勢大,都采取了觀望態(tài)度,竟無一人響應(yīng)。
楠木正成,自稱出于橘氏,根據(jù)地是在河內(nèi)東部,金剛山西部的山麓地區(qū),估計從其父親成時代開始,就是當?shù)赜忻膼狐h頭子。傳說其母懷著他的時候,曾到信貴山的毗沙門堂祈禱了一百天,毗沙門天是一尊佛教的保護神,又稱多聞天,所以正成誕生后,就起小名為多聞丸,據(jù)說此公長大后鼻毛很長,所以又被敵人稱為“鼻毛多聞”。
照前所述,這些新興的武士階層,也即惡黨,本身并不是幕府的御家人,與幕府的關(guān)系是敵非友,因此一得到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詔書,楠木正成立刻揭竿而起,前往笠置山覲見天皇并接受任務(wù)。傳說后醍醐天皇曾經(jīng)做過一個異夢,夢見自己坐在紫宸殿面南的御座上向群臣發(fā)號施令,背后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大樹向南的部分枝葉長得最好,樹蔭籠罩了整個大殿——接著又見到兩個童子跪拜,然后起身向南而行。醒來后沒過幾天,楠木正成就來參見,后醍醐天皇認為異夢正應(yīng)在這個長有長鼻毛的家伙身上,于是對他倍加器重。
楠木正成雖然出身卑微,卻熟讀兵法,非常具有戰(zhàn)略眼光,他在同后醍醐天皇會面,評點天下形勢后,立即返回老家金剛山,建筑赤坂城和千早城準備抵御必然來到的洶涌如潮的幕府大軍。
而后醍醐天皇本人雖然頗有雄心和能力,卻并沒有戰(zhàn)略頭腦,絲毫不懂軍事,他手下也沒有一個將才,因此就在楠木正成離開后的九月六日,攻下叡山的幕府軍挺進置笠山,宮方部隊在憑藉木墻堅守二十天后,終于在二十七日全面崩潰。后醍醐天皇逃往宇治,終被逮捕,搜出神器,隨即就被流放到隱岐島去了。
幕府軍將領(lǐng)足利高氏等人與持明院統(tǒng)的花園上皇商議后,扶東宮量仁親王繼承大統(tǒng),就是光嚴天皇。然而亂事并未因此終結(jié),兩年后(1333年)的三月,后醍醐天皇逃離隱岐島,在擁護者們的團團圍繞下,浩浩蕩蕩向京都挺進。就這樣,日本同時出現(xiàn)了兩個天皇,南北朝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