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熱錢在炒作,風生水起(5)

瘋狂的人民幣 作者:周德文


按照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農產品的流通需要經過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即農產品的種植者農戶、中間批發(fā)商。要尋找推動農產品價格暴漲的“真兇”,毫無疑問,就要從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入手。

批發(fā)價從0。2~0。3元/公斤暴漲超過10元/公斤,原本讓人聞起來有些刺鼻的大蒜,變成了香氣四溢的稀有品。僅從第一印象,且不經過理性思考,很多人會羨慕蒜農的好運,但事實上,在這一輪漲價行情中,普通農戶并沒有得益,更像是一群局外人?!艾F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人炒蒜成千萬富翁,卻從沒聽說誰種蒜種成千萬富翁的?!币晃患Z油貿易公司負責人表示。

即使在大蒜主產區(qū)山東、河南,2010年5月,收購商從蒜農手中收蒜的價格為3。6元/公斤,進入全國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場--山東金鄉(xiāng)大蒜交易市場后,價格變成4元/公斤,此后價格才一步步被“抬”到20元/公斤左右。

而關于蒜農的收入,由這一筆賬可以得知:在大蒜價格瘋漲的2009~2010年,每畝蒜地的蒜種費約為1100元,肥料費用為350元,耕種費80元,灌溉費為60元,塑料薄膜費為50元,再加上其他除蟲、滅草的零散費用,每畝蒜地的成本高達1640元。按照每畝地產蒜1000公斤計算,每公斤大蒜的種植成本就為1。6元。即使蒜農賣出3。6元/公斤的天價,每畝地的收益也不過2000元,“一個農民種幾畝地,算下來比打工強不了多少。何況還是在這樣的年景里,3。6元的收購價幾年前他們想都不敢想?!?

在農產品領域,一直存在著“生產者與消費者‘兩頭瘦’、流通者‘肥’”的現象。在這次以大蒜為首的農產品價格暴漲中,蒜農等生產者依舊沒能“吃胖”。不僅如此,處于產業(yè)鏈最低端的他們,還最有可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在價格暴漲之后必然出現的下跌時(現在大蒜價格已經開始下跌),他們卻仍然在擴大種植面積。

而處于“肥缺”狀態(tài)的中間流通者是否都“肥”了起來?

中間商狠?

既然農民不是大蒜漲價的始作俑者,有人開始將懷疑的目光瞄準中間商。但事實上,無論是大蒜,還是綠豆,價格瘋漲的同時,農產品市場上的交易卻倍加冷清,并未呈現量價齊升的現象。

2010年5月27日,國家多部委聯合下文,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產品價格等炒作行為。這一記“重拳”,讓重慶盤溪農貿批發(fā)市場的商戶陳玉洲倍感無奈。

陳玉洲有十幾年的大蒜批發(fā)經驗,對此前的大蒜市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溫不火。畢竟中國是產蒜大國,產量高,價格自然也低。2009年4月份時,每斤大蒜的批發(fā)價僅為0。2~0。3元,然后,從6月起,大蒜價格開始節(jié)節(jié)高升,不到半年時間就“竄”到6元。這種突如其來的暴漲,讓中小批發(fā)商在驚呼看不懂之際,也只能因為手里存貨不多,而眼睜睜看著別人賺得缽滿盆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