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拿著望遠鏡看了好一陣,隨后神色莊重地向國王報告:“陛下已經贏得了這個戰(zhàn)役,而且也將贏得整個戰(zhàn)爭--是太子的軍隊來了,他們正在十分出色地分割奧軍,您將馬上獲得全面勝利,維也納即將俯伏在陛下面前?!?-由于電報機故障,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統(tǒng)領的第二軍團10萬人沒有收到戰(zhàn)斗命令,直到這時候才趕到戰(zhàn)場。
沒等奧地利騎兵集結好,普魯士的第二軍團就對奧軍的側翼展開了攻擊,一時間,奧軍陣腳大亂。
與此同時,各路普軍冒著猛烈的炮火,拼命沖鋒,當普軍沖到步槍射程以內的時候,奧軍的炮火優(yōu)勢就發(fā)揮不出來了。相反,普軍普遍裝備的后膛裝彈的后膛槍,無論是射速還是彈藥填充速度都遠遠高于奧軍裝備的老式前膛槍,奧軍損失慘重。威廉一世隨即按照毛奇的建議下令總攻。
下午3點鐘,奧軍指揮官貝內德克下令全軍撤退,普奧戰(zhàn)爭中的這場決定性戰(zhàn)役,就以普軍的決定性勝利而告終。
薩多瓦這一仗,雙方參戰(zhàn)人數各20多萬,加在一起總數大約44萬到46萬,是歐洲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仗。戰(zhàn)斗中,普軍損失軍官360人,士兵8812人;奧軍損失軍官1372人,士兵死傷23000人,被俘20000人。
薩多瓦戰(zhàn)役大勝以后,普奧戰(zhàn)爭的勝利指日可待,威廉一世就跟換了一個人似的,只字不提什么“霍亨佐侖和哈布斯堡王室的傳統(tǒng)友誼了”。10日前后,國王陛下向俾斯麥一個人發(fā)表重要講話,普魯士要崛起!要吞并支持奧地利的漢諾威、薩克森和黑森;要開辟通往巴伐利亞的軍事走廊;要徹底降伏奧地利;要……
俾斯麥聽完國王的長篇大論之后,只說了一句話:“恐怕我們得明白,生活在歐洲的絕不止我們普魯士一家--還有三個憎恨、妒忌我們的強國(指英法俄三大強國--本書作者注)。”
(5)
論軍事,普魯士消滅奧地利不在話下,可是在政治上,英法和俄國都絕對不會容忍普魯士兼并整個奧地利,建立一個空前廣闊的大德意志帝國;而且普魯士一旦吞并奧地利,那原先臣服于奧地利的那些斯拉夫民族肯定紛紛獨立,到時候這些地區(qū)就可能倒向英國法國或者俄國,對普魯士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所以,俾斯麥從普魯士的長遠利益出發(fā),主張放奧地利一馬。
7月15日,普軍再在摩拉維亞的托比喬和羅克特尼茨贏得兩次戰(zhàn)斗。眼看奧地利的滅亡就在旦夕了,無論是沒啥頭腦的威廉一世,還有只懂軍事不懂政治的毛奇,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地興奮,強烈要求打到維也納,吞并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