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券商行業(yè)是大有希望的

金融大敗局:華爾街的監(jiān)管與危機(1907-2008) 作者:朱偉一


券商向何處去?可能會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美林模式:投入商業(yè)銀行的懷抱,借助商業(yè)銀行的強大資本,重回資本市場興風作浪。這是特洛伊木馬式的戰(zhàn)略,以退為進,打入對方的心臟。用中國話說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另一種模式是:自我瘦身,變相成為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

不管美國人自己如何看,日本人認為券商行業(yè)是大有希望的。他們出巨資收購了美國券商的股份。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美國搞過一次大收購,置下不少產(chǎn)業(yè),但結果是大敗而歸。20年之后,日本又卷土重來,在美國再次大舉出擊,收購美國券商的股份。2008年9月29日,摩根士丹利與日本的三菱銀行敲定,三菱以90億美元收購前者21%的股份。野村控股公司籌集了56億美元,收購雷曼在亞洲、歐洲和中東的業(yè)務。[ Business. The Japanese are coming(again), The Economist, October 2, 2008]

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投資美國券商,意在通過美國券商問津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經(jīng)濟學家預測,今后若干年中,日本的GDP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不過2%,而新興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GDP的增長速度要比日本的快三倍。[ Bill Powell. Japan to the Rescue of Ailing US Firms, Time, September 23, 2008]美國券商在亞洲已經(jīng)開始的網(wǎng)點為日本銀行走出國內(nèi)市場提供了機會。至于日本是否能夠因此而成功則是另說。

當然,日本愿意到海外發(fā)展投資銀行業(yè)務,并不表明日本全盤肯定資本市場。日本金融機構在日本國內(nèi)就不大搞資本市場,而且日本國民就沒有大搞資本市場的狂熱文化。相反,日本有一種反“兼并”的文化。[ Business. The Japanese are coming(again), The Economist, October 2, 2008]許多國人看不起日本人,我真不知道我們有什么理由看不起日本人,我們真的應該向日本人學習,日本人愛護自己國家的一草一木,日本的汽車制造商生產(chǎn)汽車出口到其他國家,讓那里的人們?nèi)ノ廴咀约旱目諝?。德國的德意志銀行和瑞士的UBS也是這樣,它們絕不在本國的資本市場興風作浪,而是到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江湖中去投資。且像中國這樣的亞洲國家又服膺資本市場,為外國券商搭建了很大的平臺,外國券商可以在那里大有作為。

股圣巴菲特對券商也很有信心,其投資高盛50億美元,而且稱贊 “高盛是非同尋常的機構。”(“非同尋?!币辉~的英文是exceptional。奧委會主席贊揚中國“奧運”用的也是這個詞,我們將其譯作“無與倫比”)。巴菲特的信心也并非毫無根據(jù)。據(jù)預測,倒閉了的券商的原有業(yè)務,可供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瓜分一部分,大約可以使兩家券商的業(yè)務在今后幾年中分別增長6%和4%。

美國券商雖然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國券商仍然是昂首闊步地走在大道上,最近又有融資融券助威。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券商這個行業(yè)仍然是大有希望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