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法國一家國家媒體工作的林祖強,在過去十年間走訪調查了法國三十多家手工作坊。他說:"老手工作坊是法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法式精美生活的語言。"法國政府對老手工作坊始終有及時的保護,比如每年都有行業(yè)協會評選出"最出色的工匠",文化部仿照日本的"活著的國寶"為個人授予"工藝藝術大師",并評選集體"最優(yōu)秀工坊",還以經濟扶持的方式鼓勵培養(yǎng)學徒。但傳統文化的傳承除了保有技藝與文化保護的"文化生命力"外,還需要必備的"經濟生命力"。在過去十年間,全球化與品牌集團營銷都使法國老手工作坊受到打擊,市場難以承受其價格,部分作坊不得不轉移生產基地,降低勞動成本。林祖強在法國南部小鎮(zhèn)參觀過一家銅器作坊,部分生產已經轉移到北非,甚至使用機器代替手工,他眼見從北非運回的成品老式旅行箱,與法國本地手工制作的天差地別,旅行箱的銅鉚釘嵌入和箱角處的弧線,已經全無舊日的細微與精致。林祖強認為,大品牌收購老作坊的確緩解了客源稀少、經濟緊張,但精品的定義已由"講求高品質"轉為一道標簽,許多品牌是打了個概念差,將高級定制服裝的附加價值轉移到成衣配飾上,買一件批量生產的制式化產品,仿
佛就享有了高級定制的光華。更多最優(yōu)秀的手工作坊并不急于被收購,因為近年來厭惡大眾
化產品的消費者數量逐漸增多,這些作坊的顧客正在回流。名牌時代"時尚逃兵"BT2"時尚逃兵"(LuxuryRefugees)是《奢侈如何失去光澤》給出的新概念,指因為與大品牌集團的妥協而對其貪婪大徹大悟的設計師、香水師、主管以及消費群體,他們逃走了。將手工作坊的舊式精美真正應用到市場化的成衣系列,大約是"時尚逃兵"在大品牌內部的反省與改革。香奈兒胸懷對傳統與精致的尊重和買下了這幾家工坊,同時也對千篇一律的名牌時代提出反思。"你不能夠宣傳一套高級洋裝,結果放上一堆垃圾來賣。"卡爾?拉格斐說,"總得有人來做這些,不僅是保持傳統,而且要助其發(fā)展,我們需要這些精巧的工匠,并將來自過去的技藝運用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