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文物歷史世界的沈從文(3)

讀人與讀世 作者:陳萬雄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沈先生已大力鼓吹文史研究必須結(jié)合文物,汲汲于推動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革命。他認為“用文物知識和文獻相印證,對新史學和文化各部門深入一層認識,才會有新發(fā)現(xiàn)”。強調(diào)中國現(xiàn)存的“五百萬卷書若沒有人善于用它和地下挖出來的,或始終在地面保存的百十萬種不同的東西結(jié)合起來,真的歷史科學是建立不起來的”!這真有卓見。長期以來海內(nèi)外充分認識到并身體力行的結(jié)合文物文獻從事研究的學者并不多。九十年代后,學術(shù)趨向丕變,尤其近十年,中國歷代流傳有緒和幾十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到近年才真正調(diào)動起來,結(jié)合文獻作研究;逐漸催生了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新觀念、新方法和新課題的出現(xiàn),啟動了一場新史學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來臨。沈先生能在史學革命之前的五十年主張、倡導,確有過人的眼光和識見。

在西方研究側(cè)重專精的風氣下,非正宗出身的沈從文卻反其道而行。他注意歷史諸事因“不斷發(fā)展變更,不同事物互相間又有聯(lián)系”的研究方法,強調(diào)要“注意全面性和整體性”。他宣示他自己不受洋框框考古學影響,不受本國玩古董字畫舊影響,而完全用一種新方法、新態(tài)度,來進行文物研究,這在國內(nèi)同行中實在還不多。他指出:

用實物結(jié)合文獻來作分析解釋,情況就明白了。這種做學問弄問題的方法,過去只像是考古學的事情,與別的治文史的全不相干??脊艑W本身一孤立,聯(lián)系文獻不全面,就常有顧此失彼處,發(fā)展也異常緩慢。對于一個文學教授,甚至一個史學教授,照近五十年的過去習慣,就并不覺得必須注意文字以外從地下挖出來的,或紙上、絹上、壁上,畫的、刻的、印的,以及在目下還有人手中使用著的東東西西,盡管討論研究的結(jié)合就是那些東東西西。最常見是弄古文學的,不習慣深入史學部和古器物學范圍,治中古史學的,不習慣從詩文和美術(shù)方面重要材料也用點心。講美術(shù)史的,且有人除永遠對“字畫同源”發(fā)生濃厚興味,津津于書畫中的筆墨而外,其余都少注意?!龝嬐?,別的真正出于萬千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工藝美術(shù)偉大成就,不是不知如何提起,就是浮光掠影地一筆帶過。

沈先生對中國文化藝術(shù)有如斯看法,不是基于外在客觀研究所得的認識,而是出于一種內(nèi)在的主體的體驗,是他對于人的生命價值和對人文化成的人類文明莊嚴體悟的自然而然的領(lǐng)悟。對于沈從文,早年于文學創(chuàng)作、后期之于文物歷史研究,都完全是將個人生命與民族國家命運以至人類遠景緊貼在一起的。亦由于他自少親近大自然,混跡于社會的底層,切身感悟到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艱難和可貴,加上因民族文化和民眾文化在西風歐雨沖擊下的凋敝,一種強烈的要求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再造、爭取低層社會原始自然生命的升華、要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渴望,就成了沈從文終身不渝的使命所在。

只有從這里我們才可以理解沈從文,也可以理解沈從文的生命何以前后有文學世界的沈從文和文物世界的沈從文,更可以理解所謂文學世界的沈從文與文物世界的沈從文,其實非兩個不同的世界,而是一個世界。也只有結(jié)合文學世界的沈從文和文物歷史世界的沈從文,才可以完整和充分地理解作為完整生命的沈從文。

原載香港《明報月刊》二○○五年五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