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馬上豈可治天下
漢初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階層主要以布衣將相為支撐,這些功臣們在滅秦、亡楚的戰(zhàn)爭中浴血奮戰(zhàn),協(xié)助劉邦開辟了新帝國,但他們這些人大多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文化素養(yǎng)嚴重跟不上。先不說以絳、灌為首的武將,即便是號稱帝王之師的張良,奇謀天才陳平,賢相蕭何等人,對如何治理國家也鮮有真知灼見。
蕭何收集秦時文獻主要是為了一戶不落地收斂賦稅,至于治國之道也非專家。畢竟在這方面缺少經(jīng)驗,大家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所以由始至終,都沒有人提出過有建設(shè)性的意見。說起來,也只有陸賈算是漢初時最有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畢竟他提出了一系列能夠確保西漢長治久安的治國方針。
陸賈常在劉邦面前提起《詩》、《書》(《詩經(jīng)》、《尚書》)中的教誨?!对姟贰ⅰ稌肥侨寮医?jīng)典,第一個將其帶入西漢政府用做“公務(wù)員教材”的就是陸賈。
我們都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更不懂得《詩》、《書》的重要性,每每聽到陸賈大談《詩》、《書》他就發(fā)飆:老子我是在馬背上打下的江山,要《詩》、《書》干什么用?
陸賈尖銳地反駁道,馬背上能得天下,難道還能治天下嗎(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對于這個問題,劉邦壓根兒就沒想過。他和陸賈“馬上”、“馬下”的爭論,其實爭的正是治國之道。
陸賈不僅在觀點上與劉邦針鋒相對,還以史為鑒,引經(jīng)據(jù)典。他侃侃而談道,商湯、周武王皆以臣子的身份奪取天下,但后來人家則是用仁義來治理天下,這就是所謂的“逆取而順守之”。只有“文武并用”,才是“長久之術(shù)”。
所謂“文武并用”是說以“武”力奪取天下,用“文”化治理天下。當年吳王夫差、晉國的智伯,實力都很強大,最終卻因為只懂得用武力而滅亡;秦朝重用刑法,最終亡國。假若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能施行仁義,效法先圣,皇上哪有機會打下秦帝國的江山呢?
陸賈用逆耳之言給劉邦做啟蒙教育,闡述了兩個劉邦聞所未聞的道理:
一是逆取順守。
二是恃力而亡。
什么叫逆取順守?“逆取”就是以武力奪取天下,“順守”就是以仁義治理天下。什么叫恃力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