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時代》雜志發(fā)表題為《如何停止新冷戰(zhàn)?》的封面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布熱津斯基。這位著名智囊人物認為,美國已處在冷戰(zhàn)威脅之中,并將俄羅斯攻打格魯吉亞與1939年蘇聯(lián)入侵芬蘭相提并論:
在這兩個事例中,莫斯科都是蠻橫、殘忍、不負責任地使用武力,入侵比它弱小的民主的鄰國……這次沖突已經醞釀了多年……普京及其同僚不愿接受后蘇聯(lián)時代的現(xiàn)實……烏克蘭很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對西方,尤其美國來說,俄格沖突帶來道德和地緣戰(zhàn)略的雙重挑戰(zhàn)。道德維度的挑戰(zhàn)不證自明:在經過俄羅斯為期兩個世紀的統(tǒng)治之后,近年才獲得獨立的小國,理應得到國際社會超越同情的支持。
至于地緣戰(zhàn)略的問題,一個獨立的格魯吉亞對國際石油安全至關重要。從阿塞拜疆的巴庫開始,經過格魯吉亞首府第比利斯,延伸到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塞伊汗的石油管道(BTC),將里海盆地的石油運出。這些管道網讓西方獲得中亞的能源。如果它們被砍斷,西方世界將失去能源進口多元化的重要機會。
能源,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將布熱津斯基的評論做合理的延伸,那就是,“冷戰(zhàn)Ⅱ”爭奪的核心之一,就是能源。至少從這個方面來說,西方專家們所謂的“冷戰(zhàn)Ⅱ”,其實就是“冷戰(zhàn)Ⅰ”的繼續(xù)。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俄羅斯專家馬歇爾?戈德曼(MarshallI Goldman)教授在談及俄格戰(zhàn)爭的實質時說:“這場軍事沖突的危險性,不在于它造成了多大的直接損失,而在于它是美俄競爭復興的標志。在這場軍事沖突的背后,其實是美俄兩國對中亞地區(qū)日益重要的能源控制權的爭奪?!?/p>
2005年,通過格魯吉亞的石油管道“BTC”最終建成。它的投資者包括??松梨?、阿塞拜疆國有石油公司Socar、雪佛龍、康菲石油、挪威國家石油海德羅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團及法國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
這條1100公里長的管道,每天輸送85萬桶石油,占全球供應量的1%。這些石油的大部分是運往歐洲和美國。BTC被認為是美國能源補給多元化戰(zhàn)略的重要成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對中亞進行滲透和演變,以實現(xiàn)華盛頓的戰(zhàn)略構想:實現(xiàn)石油管道的多元化,同時包抄俄羅斯。
對美國來說,如果能控制中亞石油管道,就能減少西方對中東的依賴。這就需要在中亞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格魯吉亞即是其中的一個。美國希望能借此控制中亞,并威脅莫斯科的石油出口通道。
可以這么說,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軍事沖突,是19世紀以來,俄羅斯對中亞爭奪的最新版本,是俄羅斯對美國中亞戰(zhàn)略的反擊。
最讓歐美政治家擔憂的是,里海的Kashagan大油田,將日益面臨俄羅斯的威脅。這個位于哈薩克斯坦的油田有100億桶的儲量。西方公司一直考慮修建新的管道,但是,這至少需要花費5年的時間。
正在這里開發(fā)石油的??松梨?,以及康菲石油公司,計劃將部分Kashagan石油通過BTC管道運出。但這需要修建一條管道連接BTC。俄羅斯反對它們的這項計劃,理由很簡單:BTC管道的修建刺激了中亞新獨立國家,以及美國盟友土耳其的經濟,同時,也威脅到俄羅斯對中亞石油的控制權。因此,莫斯科不愿意再看到出現(xiàn)這樣一條管道。
戈德曼教授認為,這些輸送中亞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將結束俄羅斯對中亞能源通路的壟斷。作為Gazprom和Transneft的控制人和保護人的俄羅斯不能容忍這個挑戰(zhàn)。這使得格魯吉亞成為俄羅斯的靶子。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沒有俄羅斯的威脅,BTC管道也麻煩不斷。庫爾德分離主義勢力經常襲擊這條管道。就在俄格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一天,他們還對BTC進行了爆炸襲擊,導致管道不得不暫時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