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活在貧窮而閉塞的小鎮(zhèn),卻走向了外邊多彩的世界。他沒想到自己能解決"懷特海德難題",并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
1940年10月,劉應明降生于福州市西郊小鎮(zhèn)洪山橋。他從小就生活在這貧窮而閉塞的小鎮(zhèn),4歲走進住家隔壁的學堂。雖然童蒙未開,但他也懵懵懂懂地跟了下來。兩三年后,劉應明的學習成績一路領先,并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劉應明從小家境貧寒,有一段時間常常吃不飽飯。少年時的清貧,對劉應明來說是一種難得的財富。不僅激勵他刻苦攻讀,而且使他以后生活遭遇挫折,身處逆境,卻能泰然處之,而集中精力于學業(yè)。
最終,劉應明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洪山橋小學畢業(yè),考入福州三中。家人對他年僅10歲就要離家在外寄宿很不放心,便安排他進了有鄰居就讀的格致中學。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劉應明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負有盛名的百年老校---福州一中高中部。在這里,他的數學天賦漸漸顯露出來。他與幾位同學組織了興趣小組,參加當時《數學通訊》等刊物的問題征解活動。而他總是做得最好最快的一個。
有趣的是,劉應明對語文也情有獨鐘,興趣甚至高過了數學,且記憶力驚人。因為他作文漂亮,高中時一直是班里的語文科代表,他曾夢想將來成為一名作家。直到他在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后,對文學的興趣依然不減,而且廣泛博覽群書。也許是數學的解題更具挑戰(zhàn)性吧,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數學。
北大燕園,湖光塔影,綠茵如織。劉應明在這個美麗而又具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校園生活了6年。名師教誨,學友砥礪,不僅在學問上,而且在做人上給了他很大的啟迪。他除了上課,一有可能便進圖書館,博覽各類圖書,當然讀的最多的還是數學書籍。這些都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初中到大學這十幾年,劉應明完全是依靠人民助學金讀完的。當時每月的中學助學金只有6元錢,"主要是用來做伙食費,剩下的錢就是用來理發(fā)什么的,理一次發(fā)才5分錢",也看不上電影,更沒有現在的卡拉OK、電腦游戲,"不過精神生活還挺豐富,每天早上6點就起來跑步,生活很有節(jié)奏"。寒暑假他幾乎都在學校度過,因為留在這里還可以繼續(xù)享受助學金。假期的校園寂靜而又冷清,但他卻從不感受到寂寞,遨游于書籍的海洋里,是他最快樂的時光。無論在床上,還是在路上,他的腦中常常盤繞著數學題解。
1963年,劉應明考取了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廖山濤教授的研究生。正在此時,北大冒出"學生集團事件",他被牽連進去,受了一個不公平也不應該的處分。一場猝不及防的政治風波阻斷了他的治學之路。恩師們也愛莫能助。帶著處分的他被"下放"到地處西南的四川大學,在極左思潮中,被定為"四類干部",被視為"牛鬼蛇神"。沒想到,從此他把一輩子全搭在了這里,四川也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一個人往往在理想破滅的時候容易沉淪。剛剛23歲,就已站在了沖擊人類抽象思維的巔峰起跑線上的劉應明,心情極為沉重。然而,人的精神是否堅強,常常是在受到超乎尋常的壓力時得到檢驗。
劉應明正是靠著他那超乎尋常的堅韌走過昨天走到今天的。起初,他被分配在科研處作雜務。幾個月后,才擔任了數學習題課的教學工作,開始教學生涯。當時,教學任務相當繁重,但劉應明認為這才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上В褪沁@點快樂也常被各類政治運動所沖擊,還要莫名其妙地受到許多批判。但劉應明不管別人怎么折騰,自己一如既往地進行數學研究。他說:"我才不管他們怎么批我,給我貼多少大字報呢!我只看我的數學書,思考數學問題,教好我的學生。"
正是這種超然心態(tài),使劉應明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即使在"文革"的逆境中,他也常常躲到空的閣樓里面看他心愛的專業(yè)書。在學習與研究中,他慣用"逆向思維"。對概念、結論等常從正反角度加以推敲,特別講究深透。劉應明根據世界著名數學家、費爾茨獎得主米洛爾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入鉆研,終于解決了拓撲學中有名的懷特海德(Whitehead)難題??墒沁@一輝煌成果,卻由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阻礙了其發(fā)表,竟沉睡了近15年!直到1980年才得以問世。盡管如此,這一研究仍受到國際同行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