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節(jié):倒霉的謝濟世(2)

中國歷史中的誣告往事:無中生有 作者:何木風


倘若對謝濟世的《大學注》了解,就可知道這是一次臣子與皇帝的聯(lián)合誣告。謝濟世的學問傾向于古典,對后來經過滿人篡改過的儒家經典在心上很不舒服,其所著述大都以原始材料為根據(jù),然后借題發(fā)揮,卻不理儒家宗旨。清代的文字獄是絕對不能有這樣的自由學者存在的,所以,他才被陪斬。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其政治思路由嚴厲變寬大,并向天下人詔開言路。在諸多上疏中,乾隆看到了一篇題為《論開言路疏》的文章,署名是西北邊疆的伯大臣欽拜,乾隆認為這篇文章寫得相當好,但卻認為欽拜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來。不久后,西北的平郡王到京覲見乾隆。乾隆問他那篇文章的來歷,這位王以實相告,說是謝濟世代寫的。乾隆皇帝笑對左右說:"果不出朕所料也。"謝濟世由此得以被召回京,任為江南道御史。

仍舊是御史,他的命運在直線延伸。謝濟世并非是頑固的知識分子,只是對學問有自己的思想,使他不輕易對自己的思想有所變更?;氐骄┏呛?,他又將所撰《大學注》、《中庸疏》向乾隆進上,并表白:他注釋《大學》,"遵古本不遵程朱",希望能夠得以在全國發(fā)行。乾隆看了他的作品,覺得與朝廷的意識心態(tài)有所抵觸,立即責以"謬妄無稽,甚為學術人心之害",將書發(fā)還,但并沒有治他的罪。

謝濟世并沒有意識到皇帝態(tài)度的溫和事實上是一種未顯的危機。他于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二十四日,又上了《遵旨陳言疏》,在上書中,他批評朝廷辦事無定章,政策朝令夕改。乾隆皇帝大為不滿,但還是逐條進行了批駁。批駁后,想嚴加懲處,但思來想去,并沒有這樣做。雖然沒有將他問罪,可也警告了他,對朝廷政事方面的批評要過于謹慎。

第二年,謝濟世突然請求外放,據(jù)他的理由是想照顧年邁的老母,朝廷特授他湖南糧儲道。做了地方官后,謝濟世老實了幾年。可三年后,厄運再一次眷顧了他。乾隆六年(1741年),他的小兒子誤認為父親自注的《周易》、《中庸》等書稿已經被朝廷認可,就在湖南付印。有人看到了他的這兩本書,就誣告他說,這兩本書實在是"離經叛道",與國家提倡的程、朱思想完全不合。

謝濟世被調查,結果是書被焚毀,而他自己卻因為乾隆的格外開恩而未被定罪。可如我們所知道的,他的命運注定將坎坷不平。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七年(1742年)秋天,謝濟世在長沙查知衡陽知縣李澎、善化(今屬長沙)知縣樊德貽違反朝廷規(guī)定向當?shù)丶又卣骷Z。于是,乾隆八年(1743年)正月,他給湖南巡撫許容寫了一份上告信,見許容沒有任何答復,他又親自見了許容,當場揭發(fā)兩知縣的劣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