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節(jié):宏觀經濟學的誕生(1)

通脹經濟來了 作者:趙曉,陳光磊


鑒于此,理解今天的世界,僅有市場推動型經濟增長的思維,僅有通常經濟周期的思維,乃至于在衰退時期僅持有蕭條經濟學的思維,都是遠遠不夠的,人們還需要有對經濟增長更加接近于現實的理解,需要對政府干預下的經濟周期的波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及建構通脹經濟學的思維。

一、宏觀經濟學的誕生

20世紀3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于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只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fā)的火山口。在大蕭條期間,美國失業(yè)人口總數達到830萬,英國約有700萬人失業(yè),排隊領取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qū)。許多人因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走向自殺,社會日益培養(yǎng)著一個絕望的階級。而這個絕望的階級對社會的穩(wěn)定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尤其是在政府面對危機毫無建樹的情況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凱恩斯發(fā)表了《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該書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奠定了基礎。它通過分析宏觀經濟的運行機制,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為政府刺激消費和投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這種經濟學理念與古典經濟學完全不同,古典經濟學一直奉行薩伊定律,即供給自創(chuàng)需求,認為只要是生產出的產品就一定可以銷售出去,不會出現產品過剩,然而蕭條的現實經濟無情地擊碎了該理論。相反,凱恩斯主義鼓勵消費,甚至是奢侈品的消費。只有通過擴大消費,社會才能擺脫蕭條的境地,同時這也為美國日后的過度消費埋下了禍根。也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使得“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一拍即合。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這讓我們不由得想到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口號“Change”,或許每當美國經濟面臨大危機時,其領導人便會高舉“改革”或“改變”的大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