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溝通各科的目的出發(fā),1919年北大決定取消科別,改門為系。全校當時共設數(shù)學、物理、化學、地質學、哲學、中國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俄國文學、史學、經濟、法律等14個系。學長制同時廢除,改設系主任。這樣,原屬文、理、法三科的各學系分別稱為第一、第二、第三院。第一院在沙灘漢花園,第二院在馬神廟公主府,第三院在北河沿。第一、第二、第三院只是各學系所在地區(qū)的標志,已不是一級機構。
蔡元培在北大進行學制方面的第三個重大改革是改年級制為選科制。
改制之前,北大實行的是日本的年級制,一學年要學習若干課程,都是必修課。這種年級制之流弊,使銳進者無可見長;而留級者每因幾門課程之不及格,須全部復習,興味毫無,遂有在教室中瞌睡,偷閱他書及時時曠課之弊,而其弊又傳染于同學。而且年級制太束縛學生的思想,不能讓學生發(fā)展個性、自由地鉆研其心向之學科,不符合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原則。早在1917年10月,蔡元培在教育部召集的在京各高校代表會議上就提出廢除年級制,采取選科制議案,并決定由北大試行。1919年暑假后,隨著文理科教務處的設立、廢門改系,文理科各系陸續(xù)地改年級制為選科制。
選科制仿美國辦法,大學生在必修一定數(shù)量的課程之外,同時可以自由選修一定數(shù)量的其他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是本系開設的,也可以是其他相關系開設的。北大的選科制是和實施單位制(即后來的學分制)相聯(lián)系的。當時北大本科生必須修完80個單位方可畢業(yè)(按每周1學時,學完一年的課程即為1個單位)。80個單位中,一半為必修課,一半為選修課。預科學生必須修滿40個單位,其中四分之三為必修課,四分之一為選修課。各系選科由教授會決定,學生選課必須經過教員審定。
自從北大在近代高等教育史上開了選科制的先河之后,各大學紛紛效仿。選科制的實行,被公認為是我國大學教育上一個極大的進步。直至今天仍為我國大學的一項基本制度。
蔡元培鼓勵師生集中精力進行學術研究,改變學生“奔競及游蕩的舊習”,但又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的壞傳統(tǒng)。他認為“研究學理,必要有一種活潑的精神,不是學古人‘三年不窺園’的死法能做到的”。為鼓勵和提倡學術研究,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在他的倡導下,北京大學組織了各種學術和社會團體。1918年到1919年間,比較重要的學會和社團就有國文學會、史學會、地質學會、數(shù)學會、心理學會、教育研究會、新文學研究會、俄羅斯文學研究會、畫法研究會、音樂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平民教育講演團、新潮雜志社、國民雜志社、進德會、哲學研究會、新聞研究會、體育會、靜坐會等。其中進德會、哲學研究會、新聞研究會、畫法研究會等是由蔡校長親自發(fā)起的,其他各會也多是在他的倡導和支持下得以建立起來的。這些社團,有的是為了砥礪德行、提高修養(yǎng),有的是從事學術研究,有的是把學生引向正當?shù)膴蕵?。各種社團活動改變了北大從前沉悶和頹廢的空氣,學術討論和思想爭辯蔚然成風,全校出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楊晦教授在《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一文中回憶當時的情景,感慨萬千地說:“當時校內的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是很活躍的,特別是到了1918年、1919年,隨著政治上的變動和外交的吃緊,隨著新舊思想斗爭的展開,就一天比一天開展,一天比一天活躍。平常,除了北京大學日刊每天出版外,還有宿舍的影壁上、墻上隨時出現(xiàn)的海報、布告等。有人發(fā)出什么號召,就有人響應;說開會,就有人去。開會的地點,大些的會,在飯廳開的時候多,要說話的,站在板凳上就說起來,甚至在廁所里開辟‘廁刊’,互相辯難。北大當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什么活動或有什么社團組織,一般都是放一個簽名簿在號房,誰愿意參加就可以自由簽名。學術思想斗爭跟社會活動同時在北大活躍?!边@么多的社團和活動,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許多社團及其刊物對當時社會發(fā)生過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