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常常把意見、觀點與事實搞混。尤有甚者,它甚至分不清楚某件事情本身和它對事情的反應(yīng)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每個小我都是“選擇性認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師。唯有經(jīng)由覺知,而非思考,才能分辨事實和意見的不同。只有經(jīng)由覺知你才能認清:在那一頭是境況的本身,而在這一頭是我對它產(chǎn)生的憤怒情緒,然后你才會明白,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處理、看待和交涉這件事情。只有經(jīng)由覺知,你才能看見某件事情或某個人的全貌,而不會采取一個受限的認知角度。
真理:相對或是絕對的
除了簡單而且可驗證的事實范疇之外,堅持“我對你錯”對人際關(guān)系以及國家、種族和宗教間的互動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但是如果這種“我對你錯”的信念是小我強化它自身的一種方式,而且,如果“你對,而別人錯”是讓分離與沖突永存于人類社會的一種心理功能失調(diào)的話,這是否意味著世上沒有所謂對與錯的行為、行動或是信念了呢?而這是否就是被某些當代基督教的教義視為本世代最大惡魔的“道德相對論”呢?
當你相信擁有唯一的真理,也就是說,當你認為自己是對的時候,就會腐化你的行為和行動而走向瘋狂,整個基督教的歷史就是這種情形的主要典范。幾百年來,虐待和焚燒活人的行為被視為“對”的,即使只是因為這些人的意見與教會教條及文獻的偏狹解釋(也就是所謂的“真理”)稍有不同。這些受害者是“錯”的,而且他們“錯”得如此離譜,所以必須受死。真理竟然比人命來得重要,那么這種所謂的真理又是什么呢?它只是你不得不去相信的一個故事,也就是說,不過是一堆思想罷了!
被柬埔寨的瘋狂獨裁者波爾布特下令處決的100萬人中,包括了所有戴眼鏡的人。為什么呢?因為對他來說,馬克思闡釋的歷史就是絕對真理,而根據(jù)馬克思的觀點,戴眼鏡的人是屬于知識分子的中產(chǎn)階級,農(nóng)民的剝削者。他們必須要被消滅,好讓新的社會階級能夠出現(xiàn)。他所謂的真理,不過就是一堆思想罷了!
道德相對論是一種信念,認為世上并沒有絕對的真理可以指導(dǎo)人類的行為。所以,天主教和其他教會將道德相對論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大惡魔,這種看法其實是正確的。但是,你無法在絕對真理不存在之處尋求真理,例如在教條、意識形態(tài)、制定的教規(guī)或是軼事之中。這些東西的共通之處是什么呢?它們都是由思想組成的。思想最多只能指向真理,但它本身永遠不會是真理。這就是為什么佛教徒說:“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彼凶诮潭际菍Φ囊捕际清e的——取決于你如何使用它們。你可以用它們來服侍小我,也可以用它們來為真理服務(wù)。如果你堅信只有你的宗教才是唯一的真理,那就是在用它服侍小我。當你如此使用它的時候,宗教就變成一種意識形態(tài),同時產(chǎn)生了一種虛幻的優(yōu)越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分離和沖突。當宗教教義用來服侍真理時,它就像是覺醒的先知們留傳后世幫助你靈性覺醒的路標或是地圖,而靈性覺醒就是指:從對形相的認同中解放。
其實世上只有一個絕對真理,其他的真理都是從它衍生出來的。當你能夠找到那個真理的時候,你的行動將會和它一致。人類行為反映的不是真理就是幻相。真理可以用文字來描述嗎?是的,不過這些文字,當然不是真理本身。文字只能夠指向真理。
真理與你的本質(zhì)(who you are)是無法分開的。是的,你就是真理。如果你只在他處尋求,那么每一次都會被誤導(dǎo)。你原本即是的那個本體,就是真理。耶穌曾試著傳達這個意思,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如果能夠正確地理解,那么出自耶穌之口的這些話,就是導(dǎo)向真理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指標。然而,如果被誤解了,它就會成為最大的障礙。耶穌提到內(nèi)在最深處的那個本我(I am),即是每一個人——無論男女,都具有的本質(zhì)身份。事實上,所有的生命形式也都有。他談到了你原本即是的那個生命。有些基督教的神秘學(xué)派稱它為內(nèi)在的基督;佛教徒稱它為你的自在佛性;印度教稱它為生命之源(Atman)——常駐內(nèi)在的神。當你和那個內(nèi)在向度有所接觸的時候(實際上,和它有所接觸應(yīng)該是你的自然狀態(tài),而不是奇跡般的成就),你所有的行動和人際關(guān)系都會反映出你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的與所有生命的合一。這就是愛。律法、誡命、規(guī)條和制度只對那些和自我本質(zhì)(內(nèi)在真理)分離的人來說有其必要。它們可以防止小我的過度膨脹,但是卻常常做不到?!白瞿銗圩龅氖?,愛你做的事?!笔W古斯汀這樣說。這是言語所能表達最接近真理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