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的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對話中,隱藏在表面言語之后的訊息(metamessages,亦稱為"弦外之音"),可以影響個人對整個情境的闡釋,這就是一種框架作用(framing),如同一幅圖畫的框架一般,可以提供我們額外的訊息。這樣的訊息有助于我們看到言語所不及的真相:這是一場爭辯或抬杠?這是幫助、建議甚或是責(zé)罵?此外,框架作用有助于認清說話者在整個交談中扮演什么角色,而聽者又處在什么地位。
舉例來說,如果你以一個老師的姿態(tài)對人說話,這態(tài)度將為你所說的話設(shè)上框架,而說話的內(nèi)容也會將你框起來,使對方察覺到俯就的意味。另一種情況,如果你表現(xiàn)得像一個尋求幫助的學(xué)生,那么對方很可能為你套上不穩(wěn)定、無能的模子??傊℉TH)我們對他人言行的反應(yīng),通常受制于我們對整個互動框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框架指派給我們的角色的感受。
男人自主vs.女人從屬
框架的功能可在下例日常事件中窺其端倪。一輛車緩慢地在街道上行駛,另外一輛??吭诼放缘能囌蛩闱腥腭R路中,后者猶豫的當(dāng)兒,前者把車停下,并揮手示意,把車道讓給這輛打算切入的車。倘若這輛車的駕駛者是位女士,她將接受好意,并獻給這位禮讓的騎士一個感謝的微笑。若駕駛者是男士呢?大部分的情況下,他將婉拒對方的好意,并揮手示意,堅持自己愿意等對方先行。甚至,他將搶在對方未示意禮讓之前,便快速切入車道,領(lǐng)先而行。
在女駕駛接受好意的情況中,隱含著地位差距的訊息:這位女士能夠先行,并非因為她有權(quán)如此,而是這位具有騎士風(fēng)度的男士賜予她這個特權(quán),因此在這個互動框架中,她扮演了一個從屬的角色。更甚者,通常恩賜特權(quán)給他人的人,掌握了實際的權(quán)力,可以依己意收回恩賜。有些女士從這個角度來看男人的行為,并反對把英勇或殷勤之類的舉止視為騎士精神的表現(xiàn),她們認為那樣的舉動反而有損她們,她們不愿意把自己置于從屬地位。但有些女人所看到的則是人際情感的層面,她們覺得對方很有禮貌、人很好。其實大方禮讓的男士也是如此看待自己的行為,因此當(dāng)這單純禮貌的善意被曲解,甚至被抗議時,難怪他們會不解甚至憤怒了。
但是,如果這種交通上的禮讓行為僅僅是禮貌的表現(xiàn),并未蘊涵任何高下之別的意義,那么為什么許多男人都會拒絕這種好意呢?這就涉及了前面所提及的獨立性的問題:主動將車道讓給他人,將使自己的行動更富有自主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