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四面無門

云門宗史話 作者:馮學(xué)成


師(云門)到灌溪,時有僧舉灌溪語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問師:“作么生?”師云:“與么道即易,也大難出。”僧云:“上座不肯和尚與么道那?”師云:“你適來與么舉那?”僧云:“是?!睅熢疲骸澳泱H年夢見灌溪么?”僧云:“某甲話在?!睅熢疲骸拔覇柲悖綗o壁落,四面亦無門,凈裸裸,赤灑灑,沒可把。你道大梵天王與帝釋商量個什么事?”僧云:“豈干他事?!睅熀仍疲骸爸痍牫燥垵h?!?

這則公案沒有說云門大師是否面見灌溪和尚,不過從行文中可以看出灌溪當(dāng)時尚未圓寂。那僧是灌溪門下,稱“和尚”而不稱“先師”,即可證明?!对崎T廣錄·游方遺錄》順序較亂,這是禪宗燈錄中慣見的差誤,故為后人究其歷程帶來不少麻煩,所以只有厘清諸大德的生卒年月,才能使其中的線索清晰。

云門大師自走上參訪之路,就處處顯出其機辯雷奔、龍翔虎驟般的過人意氣和逼人的鋒刃。似乎德山、臨濟、洞山、雪峰諸位大師的神采,全都凝聚在他一人身上。灌溪這則著名的話頭,原是對明心見性的現(xiàn)量表述。而這個現(xiàn)量是不可說而強說,大師們都明白,這種現(xiàn)量一經(jīng)表述,就會成為他人的比量,極易成為障道之物。如石霜慶諸禪師(807—888)那則著名的“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致使其弟子九峰道虔禪師(?—904)“問殺首座”,可見其為修證中性命攸關(guān)的大事,半點不能含糊。云門大師深明此理,故就灌溪和尚的這著名的話頭,對那僧說:“與么道即易,也大難出。”說說很容易,做到就難了,再從這里走出來就更難了。從這里,已可隱隱看到云門大師后來“光不透脫,有兩般病……法身亦有兩般病”教法的雛形。

灌溪志閑禪師住湖南潭州,并在云門大師參訪的當(dāng)年圓寂。不久,云門大師又東游江西,到撫州參訪曹洞宗的尊宿曹山本寂禪師(840—901)。曹山本寂禪師是洞山良價禪師的首席弟子,是曹洞宗的第二代領(lǐng)袖,禪風(fēng)快捷敏銳,深不可測。云門大師上曹山,與曹山大師箭鋒相拄,令人看得眼花繚亂:

師(云門)到曹山,山示眾云:“諸方盡把格則,何不與他道一轉(zhuǎn)語,教伊莫疑去?!睅煴銌枺骸懊苊芴帪槭裁床恢??”山云:“只為密密,所以不知有。”師云:“此人作么生親近?”山云:“不向密密處?!睅熢疲骸安幌蛎苊芴?,還得親近也無?”山云:“始得親近。”師應(yīng)喏喏。

“密密處”和“知有”,為曹洞宗綱宗的核心,施展開來就是“君臣”、“偏正”、“王子”、“功勛”等種種“五位”之用,乃至《寶鏡三昧》的“密用”。而這一切,包括溈仰宗的“圓相”,臨濟宗的“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揀”等,都是“諸方格則”——禪門師法的一些成熟準(zhǔn)則和手段。但這些準(zhǔn)則和手段,又不能相襲而成滯,成為無用的教條,故學(xué)人須真參實悟,融會貫通。其檢驗手段之一,在當(dāng)時就是“下轉(zhuǎn)語”,如同今天的歇后語一樣,但卻也用于對見道開悟時靈犀洞豁境界的表述。

從云門大師的啟問來看,他對曹洞宗的宗風(fēng)家法早已了然于胸。洞山大師初次住院,供奉其師云巖曇晟禪師時,曾有“若不知有,爭解恁么道?若知有,爭肯恁么道”的機語示人。而“密密處”正如曹山大師所頌《兼中到》偈:“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這可是曹洞“五位”實修實證的最高境界。云門大師初上曹山,就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氣概直闖曹洞綱宗的根本所在,并與“鋒刃難犯”的曹山大師一再周旋,收到了極好的實踐和融會貫通的效果。再看:

師(云門)問曹山:“如何是沙門行?”山云:“吃常住苗稼者?!睅熢疲骸氨闩c么去時如何?”山云:“你還畜得么?”師云:“學(xué)人畜得?!鄙皆疲骸澳阕髅瓷螅俊睅熢疲骸爸鲁燥堄惺裁措y?!鄙皆疲骸昂尾坏琅鹘??”師便禮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