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跟著孔夫子學(xué)圣賢之道,看到衛(wèi)國的國君胡作非為,"民其無如矣",老百姓都沒有辦法,沒有可歸之處了,所以就對孔夫子說:"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你老人家不是經(jīng)常教導(dǎo)我們嗎,一個國家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沒有必要再待在那兒了,你應(yīng)該到亂國去,到那些沒把國家治理好的地方去效力!高明的醫(yī)生,面前永遠是病人多多。我愿意根據(jù)老師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到衛(wèi)國去,幫助它解決政治問題。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可以把衛(wèi)國的這些麻煩給解決了。
顏回的這個發(fā)心肯定是很好的,儒家的觀念里,一個有理想的人,就是要去治國平天下嘛。然而,孔夫子這里卻反對他去。為什么反對他去呢?按理說,顏回既然是按照他的教誨來辦的,他不應(yīng)該反對呀!我們再來看孔夫子的回答。
"嘻!若殆往而刑耳!"就你啊?嘿嘿,你要是到衛(wèi)國去,謹防挨上一刀!不但幫不了衛(wèi)國的忙,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為什么呢?"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注意了!這個是一個大原則。孔夫子的這句話我們可以單列出來看。"道不欲雜",在道家學(xué)說里面,我們知道它有一個宗旨,就是抱元守一。道術(shù)忌雜,我們學(xué)、我們修、我們?yōu)槿颂幨?,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應(yīng)該學(xué)會"抓住主要矛盾"。我們在任何時候,只能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此時你在北京,同時你又在上海。所以道術(shù)忌雜是我們用心、做事的一個根本原則。
有的人是藝多人膽大。藝多了,你未必能精。你要專精,就必須要集中精力和時間投入。很多人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干這樣,明天干那樣,結(jié)果一件事都料理不好。這就犯了道術(shù)太雜的毛病。所以莊子的這一句,就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們?yōu)槿俗鍪拢欢ㄒг匾唬灰ザ嘞攵酁椤?
"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這個道理中間的因果關(guān)系是必然的。你一雜了就多,多了當然會擾,干擾你的心智,干擾你的判斷。當你事情多了以后,你東邊也在救火,西邊也在救火,東邊去踩,西邊去壓。如果超出你能力的范圍,超出你的可控距離了,那么你心里面自然就會擔憂、發(fā)愁。"憂而不救",當你從事上的麻煩變成心里的麻煩以后,誰又來救你呢?事情沒干好,就是自己沒有把自己料理好。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這里,孔夫子開始談"至人",談在道上有所得的人是怎樣來處理這些事。至人是"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先要以道成就自己,讓自己得道解脫,然后再去成就他人,按佛家來說,就是先自度而后度眾生。
這又是一個根本的原則。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總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求消滅敵人。不先保存自己,自己犧牲了,就談不上消滅敵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些原則,都是我們?nèi)粘I钪袘?yīng)該考慮到的。在日常的修為當中,一定要先以道來成就自己,有了這個本錢,你才能夠"存諸人",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如果自己還沒有本事,沒有本錢,在道上沒有什么心得體會,那么哪有資格到"暴人之所",去伺候這個暴君呢?用成都的丑話來說,就是自己屁股流鮮血,卻給他人醫(yī)痔瘡。這簡直就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