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誤以為強烈投入就是同在,當他們充滿能量或極度投入某個人或活動時,就以為自己是同在的。沉迷的狀態(tài)是強烈的投入,卻沒有同在;沉迷的人強烈執(zhí)著于自己對別人的看法,卻沒有真實參與的同在。沉迷的戀人特別執(zhí)著于自己對愛情的看法,而不是與自以為深愛的對方產生親密,他們陷在自以為的浪漫之中,反而妨礙與對方真正同在的能力;在強烈的欲望中感到苦惱,卻誤以為是愛或同在。
同在不一定需要意識的覺察,甚至可能在睡眠中與人同在。睡覺的母親可以整夜與小寶寶同在,小孩只要有一點不安,就足以喚醒母親。關系中的人可以在忙碌時,仍然保持彼此的同在。距離并不重要,彼此親密的人即使是身體的分離或死亡,仍然可以持續(xù)感覺到伴侶的同在。有人可能會辯稱這只是良好“內心恒久對象”的跡象,把對方的形象內化到自我里面,成為持續(xù)的記憶。我們相信內心恒久對象的發(fā)展要依據(jù)雙方高度的同在,在親密關系中,伴侶會通過彼此持續(xù)的同在而有共鳴。空虛和不與人同在。同在表示注意和投入當時的情境,與人同在時,就會呈現(xiàn)出自己??仗搫t是放棄自我,空虛時,就沒有真誠對待自己的真實本質。人可以同在而不空虛,或是同在卻空虛,也可以不與人同在而不空虛,或是不與人同在而且空虛。表一描述出這些情形:藝妓(照顧者)雖然同在,卻是空虛的,他們想討好別人,無法為自己負責。這種情形也可見于“母親癥候群”:為人母者放棄自己的興趣,以討好和照顧家庭。重點在于放棄自我以討好周圍的人。藝妓的順從姿態(tài),常常是害怕被拋棄。
戰(zhàn)士就像藝妓(照顧者)一樣,同在卻空虛,他們?yōu)榱撕蛿橙瞬范鴨适ё晕?。?zhàn)士的姿態(tài)是拒絕如實接受情境,為了“更崇高”的政治目的而放棄自我。他們是斗士,但其攻擊姿態(tài)的背后,其實是害怕生氣或破壞的沖動。歇斯底里既不同在,又是空虛的,這樣的人已失去自我,常有潛在的恐懼,害怕而不愿體驗熱情。他們害怕體驗身體中的情欲沖動,借由讓自己空虛而放棄自我。著迷和成癮則是以其他方法放棄身體的感官,成為麻木的人。這些情形都是既不同在而又空虛的狀態(tài)。成功者是充滿能量的人,這樣的人雖然真實,卻無法與人親密。他們并非真正與人同在,但沒有放棄自己的價值感或道德感。他們全心投入活動,表示內心深處害怕失敗、無法接納自己。許多企業(yè)的經理人、執(zhí)行長即屬于這種類型,他們隱藏真實的自己,但還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價值感。真實的人是與人同在的,可以與人親密。他們沒有放棄自己或原則,所以能與人有真誠的對話。
在關系中,人會傾向尋找某種類型的對象,也就是他們的“縮影”(microdot)。7例如,一個不同在也不空虛的人可能與歇斯底里的人建立關系。各種組合都有可能,從互動的位置中產生各種不同的關系。在此需要注意,親密關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雙方都同在而不空虛,所有其他組合都會產生控制和隱瞞,而限制了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