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略說人心(2)

人心與人生 作者:梁漱溟


一般之言人類心理者,大抵著眼在個體生命上,雖亦有所謂社會心理學之類,而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中隨有之人心發(fā)展顧未之及。人類生命既重在其社會生命一面(見前),是豈非重有所遺漏乎。如我所見:人類在其個體生命一面固然隨著身體從幼小成長起來的同時而有其心理之開展成熟的過程,在社會生命亦復同樣有之。原始社會正像一個幼兒,社會發(fā)展到末后共產(chǎn)主義成功,便像是其長大成人。在此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正亦有其身的一面和心的一面之可見,并且亦是隨著身一面的發(fā)育成長而心一面開展成熟的。吾書于此,行將具言我之所見以就正于讀者。

任何一種學問均必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常人所及知者引入其所不及知。普通心理學所研究的人心,是在現(xiàn)前實際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吾書自當亦由此入手。然吾書雖在起首,即不能不有哲學意味。上文固曾說過心理學不同其他科學,它是介于科學與哲學之間的一種學問。哲學似為深遠之談,而其實則眼前隨處就遇到,避免不得。雖無可避免,卻不作深談。必待末后乃引入形而上學[1],有所透露。尤其在介紹古東方學術(shù)時,勢須談得稍多。此即是說:吾書言人心,將從知識引入超知識、反知識,亦即從科學歸到形而上學,從現(xiàn)實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歸到宇宙本體。——此愿為預告于讀者。

認識人心,既須照顧全面,又貴乎得其要領(lǐng)。否則,博而寡要,斯亦不足取也。此即上文之所云必在不忽忘人心恒在發(fā)展又變化多端的同時,要能把握其共同一貫之處。又上文所云,為當從現(xiàn)實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來講起者;下文即試為之。

扼要地問一句:何謂心?心非一物也;其義則主宰之義也。主謂主動;宰謂宰制。對物而言,則曰宰制;從自體言之,則曰主動;其實一義也。心之與物,其猶前之與后,上之與下,左之與右,要必相對待而有見焉。如非然也,心物其一而已矣,無可分立者。

客有以如何認識人心為問者,吾輒請讀《毛澤東選集》。毛澤東善用兵亦善言心。選集中《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兩文,人見其言用兵也,我則見其言心。前后兩文中,一皆列舉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之三點以言用兵,而要歸于爭取主動。實則此三點者,非即人心之所以為人心乎?用兵要歸于爭取主動,同樣地,整個人生亦正是要歸于爭取主動而已。蓋人生大道即在實踐乎人心之理,非有他也。

今我之言心,即將從此三點者入手而申說之。當然,我借取他的話來講我的話,如其有不合之處,其責任在我;讀者識之。

《論持久戰(zhàn)》等兩文非有意乎講人心也,卻在無意中指點出人心來,此即其所云“自覺的能動性”是已。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三點是自覺的能動性之內(nèi)涵分析。同時,又無妨把自覺的能動性簡化而稱為“主動性”。說主動性,是又可以涵括靈活性、計劃性兩點在其內(nèi)的。

人心非一物,不得取來放在面前給大家去認識。但人莫不有心,凡我之所云云,卻可各自體認之。心為主宰之義,以主動、宰制分析言之,是一種方便。其又曰自覺的能動性者,是另一最好的說法,來說明此主宰之義。以下分三點次第進行。雖分三點而各點相通,仍在說明一事也。凡此皆為說話方便,俾易有所體認而已。幸讀者識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