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什么?其實就是"道"。因為"道"是第一位的,是純一的,是混沌未分的整體,所以用"一"來代稱"道"。對一個人來說,"一"就是人的本性本心,一個人的本質特征,一個人的最本原的起點,也是一個人的最終歸宿。人生三大問題:
我從哪里來?
我往哪里去?
我是誰?
這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一"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抓住了"一",就找到了人生終極目標,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就會快樂地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細節(jié),也就會美滿、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每一個過程。請大家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我找到生命的"一"了嗎?
"一"的作用真是太大了!它決定天地的清明、寧靜,決定神靈的靈驗,河谷的盈滿,決定萬物的生長,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也是促使天地萬物發(fā)揮作用的決定因素。如果不守"一",那么天地萬物不僅不能發(fā)揮各自的作用,而且還會毀滅、消亡。說天地萬物其實都是為侯王--統(tǒng)治者怎樣治理天下作鋪墊的。
侯王--統(tǒng)治者如果守"一",天下人就走正道,就安定。"貞"就是"正",也可理解為首領,意思是說侯王只有守"一",才能成為天下人的首領。如果不守"一",侯王就不能使天下人走正道,不能使天下人安寧,當然自己也不能保持住首領地位,這就是"無以為貞"。王弼本這一句寫作"無以貴高",意思是沒有辦法一直保持高貴的職位。
那么統(tǒng)治者怎樣守"一"、怎樣守"道"呢?老子說應當"賤""下",就是要按照"道"的居下、居后、謙卑來做,自我稱呼也要謙卑,要自稱"孤""寡""不谷","孤""寡"本意是孤單、寡少的意思,這是自謙,說自己孤德、寡德,以爭取臣民的幫助和同情。"不谷"是不善的意思,也是謙虛的說法。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認為"不谷"是"仆"的合音,侯王自稱"仆下",是十分謙虛的。后來皇帝往往都這么謙稱,后引申出一個成語叫"孤家寡人"。
老子還從正反兩方面來要求君主不要像寶玉,要像普通的石頭,就是不要追求外表的華美,要追求內在的樸實。"琭琭"形容玉的華美,"珞珞"形容石頭的粗糙。石頭是用來打地基的,是居下的、堅實的,但用處卻是巨大的,一座高樓大廈離不開基石;而美玉只是用來欣賞的、把玩的,雖外表華美但對建造高樓大廈來說卻沒有什么實際作用。所以老子說"至譽無譽",這是老子一貫的說法,也是高于常人之處,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推論:至德無德,至美無美,至善無善……就是說最高的德、最高的美、最高的善其實都不需要刻意地表現(xiàn)出來,也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樸實無華而又真實不虛的。反過來,就不是至德、至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