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科
蚱蜢(或蝗蟲)家族屬于蝗科(Acrididae),盡管有的翅膀長,有的翅膀短,而有些在長度上甚至可以達到將近6英寸,但是其所有成員在外形和習性上都非常相像。前翅長而窄(參見圖63,W2),有點僵硬,質(zhì)地堅韌。它們覆蓋在后翅上,當翅膀折攏時作為對后者的保護,因為這個原因,它們被稱為覆翅(tegmen)。后翅在展開的時候(W3),看上去就像是兩把大扇子,每根翅膀帶有許多肋狀物,或者叫翅脈,從翅膀的基部發(fā)出。這些翅膀,與其說是飛翔器官,不如說是滑翔器官。因為大多數(shù)蚱蜢,是借助它們強壯的后腿跳向空中,然后憑借張開的翅膀翱翔,直到最后無力地拍動翅膀,把它們帶向目的地。不過,在美國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蝗蟲,叫做卡羅萊納蝗蟲(見卷首插頁),是一個很棒的飛行高手,當它們沿著一條起伏不定的路線輕快地飛越灌木草叢或小樹頂梢的時候,總是突然改變方向,一會兒向這,一會兒向那,仿佛拿不定主意要停落何處。上一章所描述的蝗蟲大遷徙,據(jù)說更多的是憑借風力而不是借助翅膀的力量來完成的。
蝗蟲以其身體兩側(cè)擁有兩個巨大的器官為特征,它們看上去好像是打算用來聽聲音的。當然,沒有哪只昆蟲的頭部有所謂的“耳朵”;人們所認為的蚱蜢的聽覺器官位于腹腔底部,一邊一個(參見圖63,Tm)。每個聽覺器官由體壁上的一個橢圓形凹陷區(qū)域所組成,帶有一張像耳膜一樣的薄膜,或稱鼓膜,覆蓋了整個器官。氣囊位于鼓膜表面的內(nèi)側(cè),貼著內(nèi)壁,為響應(yīng)聲波的自由振動提供了必需的氣壓平衡,一個復(fù)雜的感覺器官附著在它的內(nèi)壁上。然而,縱然有這樣一對大耳朵,但試圖讓蚱蜢聽見點啥玩意兒的努力,從來都不是很成功;但它的鼓膜器官,在構(gòu)造上與那些以唱歌著稱的昆蟲是一樣的,因此推測起來,它們應(yīng)該能聽見自己所發(fā)出的聲音。
有音樂天賦的蚱蜢并不多。它們多半是一些安靜的家伙,善于掩飾自己的感情——倘若它們真的有點什么感情的話。它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這些特點頗值得表揚,但這些習性卻很難讓它們在藝術(shù)方面有什么造詣。不過也有幾種蚱蜢能夠發(fā)出還算悅耳的聲音,這在它們自己聽來多半應(yīng)該算是音樂了。有一種此類蚱蜢,就是那種謙遜的褐色小蚱蜢(圖15),身長大約7/8英寸,它的顯著標志是:在腦袋與翅膀之間馬鞍狀的背甲上,兩側(cè)各有一個大黑斑。它僅僅只有一個學名,叫斑蝗(Chloealtis conspersa),因為它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它的音樂也是非常微弱的那種。據(jù)斯考德說,它僅會發(fā)出類似于zikk、zikk、zikk的聲音,在太陽底下每3秒鐘重復(fù)10到12次,在陰涼處則頻率稍低一些。斑蝗是一位小提琴家,并且一次同時演奏兩件樂器。這兩把小提琴就是它的前翅,弓則是它的后腿。在每一根后腿(或稱腿節(jié))的內(nèi)側(cè)表面上,有一排很細的小齒(圖15 B,a),圖15 C是它的放大圖。當腿節(jié)摩擦翅膀邊緣的時候,腿節(jié)上的小齒就會刮擦邊緣鋒利的翅脈(圖15 A,b)。這樣就發(fā)出了上面提到的zikk聲。這樣的聲音,在我們聽來所包含的音樂成分甚少,但斯考德說,他曾經(jīng)看見過三只雄斑蝗同時對一只雌斑蝗引吭高歌。但這只雌斑蝗當時正在附近的一棵樹樁上忙著產(chǎn)卵,沒有證據(jù)表明她確實很欣賞這幾支獻給她的小夜曲。
另外幾種小蚱蜢學著斑蝗的樣子拉小提琴;不過還有一種名叫細距蝗(Mecostethus gracilis)的蚱蜢(圖16),它的刮擦器并不是在后腿上,而是在前翅的一根翅脈上(圖16 B,I),其翅脈上有許多小齒,圖16 C是它的放大圖,它用這些小齒刮擦位于后腿內(nèi)側(cè)表面的尖脊。
在另一群蚱蜢中,有幾種蚱蜢在飛的時候發(fā)出噪聲,顯然是由翅膀本身以某種方式發(fā)出的劈啪聲。其中有一種,在北方各州很普遍,被稱為爆竹蝗(Circotettix verruculatus),因為它發(fā)出很大的劈啪聲。同一屬中的另外幾種成員也都是爆竹蝗,聲音最大的是西部一種被稱作劈啪蝗(Circotettix carlinianus)的蚱蜢。斯考德說,這種蚱蜢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是因為遠在四分之一英里之外就能聽見它喧囂的劈啪聲。在西部的干旱地區(qū),它非常喜歡巖石嶙峋的山坡,以及那些裸露在太陽之下的熱氣蒸騰的懸崖近旁,在這些地方,它發(fā)出的劈啪聲激起了絕壁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