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慶的除夕節(jié)日最初來歷竟然是“驅鬼”
除夕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北方人要包餃子,南方人會做年糕。水餃象征“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代表了吉祥如意的好兆頭。而在古代,除夕卻是人們“驅鬼”的日子。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會擊鼓,為的是驅逐“疫疬之鬼”,這也是“除夕”的由來。
最早記載“除夕”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古代時,除夕也叫做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除夕有舊歲到次夕而除,另換新歲的意思。它是我國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指的就是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春節(jié)的前一天晚上,又稱為年三十。由于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歲除”,因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通常會“熬年”,就是一晚不睡,這叫守歲。蘇軾的《守歲》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蓖醢彩对铡吩娫疲骸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就是說在除夕這天,家里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春聯(lián)、年畫、掛燈籠,并且要換新衣。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一般是不能動的,因為它代表“富?!焙汀澳昴暧杏唷?,象征著明年的“財富和幸運”,因此它只作為一種裝飾,是不能吃的。不過,少數(shù)地方的風俗是不同的,就像貴州,桌上的魚是可以吃的,但要剩下一些,寓意為“年年有余”。在很多地方,年飯后,長輩會發(fā)“壓歲錢”,然后開始貼春聯(lián)和門神,貼好后關上大門。到了初一的早上才能開門,用意是“接財神”。關好大門后,全家人看著晚會或玩牌守歲到凌晨。
除夕還有個特殊的儀式是跳旺火,在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后,燃好香燭。在庭院里準備好草料,也叫“春草”,就是稻秸稈和番薯藤。點燃春草,由輩分最高的男丁首先帶頭跳過火堆,其他人再按長幼順序跳過。跳過一次,便從正門進入“厝內”,走到神廳內“天公燈”下,然后再沿原路折回庭院接著跳。跳幾趟都可以。等到火勢不大時,家中的婦女拿上火鉗和瓦片,從火堆里夾出一些未燃盡的番薯藤條,放到瓦片上,再放到“眠床”下。這只針對夫妻睡的“眠床”。最后,輩分最高的男丁,用扁擔將火堆往大門方向打,讓火星灰燼散開。家中要是沒有扁擔,也可直接將鞭炮扔進火堆,使火星四濺即可。最后燃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