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注意到了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因此孔子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讓學生“齊步走”,而是因人而異,靈活多變。這種尊重個性、包容個性、肯定個性的做法實在值得當下每一位教師學習。
1人各有別,教人應當各因其材
【原典】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論語集注》
【釋義】
孔子施教,因各人特點的不同而不同。
孔子是我國最早在教育活動中經(jīng)常應用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方法的教育家。從孔子興辦私學開始的兩千多年以來,其間幾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學過程中都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發(fā)展。
孟子作為孔家學說的嫡傳人物,繼承發(fā)揚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強調(diào)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他將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具體化為五種,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對學生,有的應及時點化,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fā)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入門者則可以間接地教授,甚至“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因此,“教亦多術”,一切應因人而異。
《學記》則認為,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認識到它有兩重性,即“多,寡,易,止,雖各有失,但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專,易者勇于行,止者安于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矣”。所以《學記》要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伴L善救失”使“因材”與“施教”的關系更加明確。
唐代的韓愈,北宋的張載也曾經(jīng)提出培養(yǎng)學生要像處理木材一樣做到“各得其宜”。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借一個不知名的駝背老人種的樹不僅棵棵能活,而且都長得很茂盛來說明教育者只有按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分別傳授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所接受的教學內(nèi)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真正使孔子這一教育思想理論化的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教育活動家鄭玄和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鄭玄把孔子的“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概括為“各因其人之失而為之”,首先使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原則化。宋代教育家朱熹把它進一步概括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為經(jīng)典教學原則。
我國現(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視運用和發(fā)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辦校時間雖然不長,但因重視因材施教,提倡“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所以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
因材施教的原則與方法,經(jīng)過歷代教育家的繼承和發(fā)展,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國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即使在班級授課制確立之后,它仍然是重要的教學原則。當今所謂的“分層教學”、“培優(yōu)扶困”、“走班教學”、“分類推進”等做法以及“個性化”教育思想,正是源于“因材施教”的教學觀。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之間,在年齡、性格、愛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識基礎、學習態(tài)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很大差異。既然學生有個體差異,我們就必須正視這種差異,承認差異,并能夠尊重和遵循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只有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我們才不會抱怨學生;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我們才不會在教學中“一刀切”,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只有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
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在施教時,我們切不可以己度人、千篇一律,更不可死摳條條框框,對學生求全責備,要有一種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恢宏氣度,尊重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接納并理解種種個體差異,通過合理的引導來促使學生的個性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