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尾聲:關于小說的一份自我闡釋(4)

赫德的情人 作者:趙柏田


這種感受在故事的敘述人阿瑟的身上尤甚。作為父親投身到大歷史中去的代價和犧牲,他們不得不先驗地承載被拋棄的命運,這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一直覺得自己是被釘住舌頭的人,不能說出自己是誰,從哪里來,這像鼴鼠一樣的生活,在人生初年使他對影子父親的仇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使他對宗教也發(fā)生了懷疑。我這樣設置故事是試圖說明,父親的缺席是如何塑造了孩子們的生活道路。這個不存在的父親,如果他不那么不擇手段追求權力和榮耀,不那么絕情,三個孩子的生活之路就會完全不同。

正因為父愛的不在場,阿瑟長大后要去尋找那個逝去的影子,尋找自己被丟失的身份。在與姐姐安娜的不倫之戀后,他來到了中國。一個中英混血兒,他在19世紀90年代來到東方,會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這些又是怎樣影響他的內心的?想想這些就夠激動人心了。故事行進到這里,我似乎看到一個引人入勝的好故事正在像花朵一樣開放。

當故事流動起來,它的豐富性讓我這個作者也感到了吃驚。在與海邊曬鹽工的女兒小芹的戀愛以悲劇告終后,阿瑟走入了生命的絕境,在約書亞牧師的引領下,他“在黑暗中努力一躍”,終于受洗成了一個牧師。約書亞神父讓他感受到了強烈的父愛。他們一起去山西傳教,在一次官府發(fā)動的對傳教士的屠殺中,神父殉教了,阿瑟則從太原逃回到了北京。也就在這個時候,包括赫德在內的所有在京外國人已經(jīng)在使館區(qū)陷入了義和團和清軍的包圍,即將遭受沒頂之災。正是在戰(zhàn)亂逃難的間隙中,阿瑟開始講述他和父親的故事。經(jīng)歷了那么多苦難,他已經(jīng)原諒了父親當年的作為,這時的他已沒有了仇恨,沒有了悲情,他是以純凈的赤子之心來講述他和父親的一切。而在小說的最后一章我們也會看到,那個強項了一輩子的孤獨的老人,在炮火震耳的使館區(qū)一邊寫下他對中國局勢的思考,一邊給他的兒子寫一封可能永遠也無法投寄的信:親愛的阿瑟,我不是個稱職的父親,我從來都不是個好父親。我現(xiàn)在正式乞求你的原諒。乞求安娜和死去的赫伯特原諒。親愛的阿瑟,原諒我。原諒我。原諒我。因為這個“壞父親”在死亡的陰影籠罩下發(fā)現(xiàn),身為傳教士的兒子實現(xiàn)了自己來到中國最初的夢想,他是另一個方向上的自我。父子兩代人終于在命運小徑上交叉并重疊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