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體從集體的牽制下得到解放的契機,也是落實"人即目的"這一樸素理想的偉大時刻。但歷史辯證性的諷刺一直環(huán)伺在人的左右。自然與社會演化的舞臺,從來不是美麗童話的場景。熟透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要落入我們懷里的一刻,樹干后面狼的眼睛正虎視眈眈。高度的生產(chǎn)力,并不是點金石,生活舒適,教育廣被,信息便捷,知識普及,并不意味著人能因此自我解放,而回歸"人即目的"的主張。
三、 生產(chǎn)力的神話
知識的本質(zhì)是抽象化與普遍化。通過文明社會的知識,人固然可以從具體特殊的天地,迅即走入抽象普遍的世界。但抽象與普遍的世界處處布滿觀念的陷阱。如果眾人汲取文明知識的方法,不再通由自身的分析摸索與嘗試錯誤,亦不融入前人開創(chuàng)知識的過程去參與知識的建構(gòu);如果眾人只依賴學校教育的知識灌輸與學習,不再回溯于自身的觀察與體驗,那么抽象便吞噬了具體,普遍亦鏟平了特殊,所謂"本質(zhì)"則掩蓋存在,人的面目模糊了,人本身遂異化為觀念世界的工具。
猶如康德談理性時曾比喻眼睛無法看到眼睛本身的長相一樣,觀念世界亦無法由觀念本身去論斷觀念的真?zhèn)巍H撕苋菀自诓唤?jīng)體驗即接受大量知識的同時,反而異化為知識的工具。尤其當統(tǒng)治階級借大眾媒體不斷塑造觀念之時,接受體制教育越多的人,反而越容易人云亦云,淪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而從意識底層迷失了作為目的本身的自我。
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20 世紀末,人的社會已逐步邁進后現(xiàn)代時期,一方面資本主義的市場經(jīng)濟,帶來多樣化的消費生活;另一方面跨國經(jīng)營的超大規(guī)模企業(yè),則使世界各地人的生活反而趨于單元化。隨著商品與信息深入山地離島,深入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世界各地原有的服飾、飲食、用具與建筑都迅速在消失,人的城鎮(zhèn)街道與住屋慢慢都變成同一種格式,而幾乎每一個城市鄉(xiāng)鎮(zhèn)的人,每天都在熒光屏上觀看同樣的新聞報道,接受同樣的信息。人的生活,品味、價值、創(chuàng)造力與志趣甚至意識本身,都逐漸在同質(zhì)化。人究竟變成了消費體制的工具,抑或人本身仍然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