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點,就是古代與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不同。古代人很安分,很少遷移,而現(xiàn)代的人們的流動性則強很多,這種生活方式影響了雕刻和浮雕藝術的發(fā)展。昨天我們蓋了一套房子,明天可能就拆掉。雕刻家要是知道這種情況后,他是不會情愿自己的作品被裝進卡車拉到一個空場所去等候買主的。而到底能不能賣掉還是一個問題呢。所以,今天的人們對石像也沒有太多的興趣了,浮雕又由于是墻面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命運還不如一堵單獨的墻呢,對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現(xiàn)代人也不會花太多心思。說不定要拆房子時,連浮雕一起都給鏟平了,在拆房人的眼里,那面刻著浮雕的墻如同其它用來鋪墊周圍道路的垃圾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
埃及人以萬物不變?yōu)樯畹幕A,生活方式自然也是固定不變,這就使他們的藝術可以順利發(fā)展,不存在上述阻礙藝術發(fā)展的不利因素。當你得知3000年后人們仍驚嘆你的作品不可多得時,我想你會加倍的努力。試想如果你付出極大努力,作品卻在你死去幾年后被人們遺忘,那么你還會有創(chuàng)作熱情嗎?
埃及人民那固定不變的生活,能夠排除上述對藝術發(fā)展的不利因素的干擾,因而埃及的藝術工作者也可以專心致志地進行他們的創(chuàng)作。因為那個時代,萬物不變是埃及人生活的根基。當你知道3000年后會有無數(shù)的人敬慕地站在你創(chuàng)作的鳥獸畫前贊嘆“想不到古代可以畫得這么好,真是讓人不敢相信”之時,你就會更加用心地工作了。如果你知道無論你工作如何努力,無論你的作品如何出類拔萃,在你死后最多兩三年,人們就會把你忘記得一干二凈,那么你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又怎么會有熱情呢?
還有,古埃及星羅棋布的建筑物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機遇。法老將最好的建筑師為己所用,而這也正是建筑師們求之不得的事。作為一個建筑師,沒有比被法老重用更為榮耀的了。他們在平坦或微隆的埃及地面上,建造了不計其數(shù)的宮殿、金字塔以及神廟。
當然,埃及境內無數(shù)建筑也為古埃及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良機。
在埃及,最好的建筑師一般都會被法老征用,而建筑藝術家們也樂意為法老效力,這是一個很榮耀的職位,同行之中,沒有誰可以比得上法老的建筑師,他們在平坦或隆起的數(shù)千平方英里的地面上,建起了星羅棋布的各種建筑物。其中最主要的建筑物是宮殿、金字塔與神廟。
需要注意的是,埃及的神廟不同于我們的教堂。教堂有容納上千人的大廳,人們可以在這里舉行禮拜、聽牧師教誨、欣賞唱詩班吟唱圣詩等活動。即使是在教堂因失火或其他原因需要重建的情況下,教徒們的活動也從不間斷。劇院、露天廣場等公共場所都可以充當臨時教堂。
不過請注意,不要把埃及的神廟和我們的教堂混為一談。雖然都是宗教的集會場所,但是在許多地方都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們的教堂是一個擁有幾百人或是上千人的座位的大廳,人們聚集在一起做禮拜,教徒們還要在那聽一聽牧師的教誨或是欣賞一下唱詩班的圣詩,另外還得參加教堂的實際服務活動。教徒和大臣們一塊祈禱,同唱圣歌。如果教堂失火或是重建之時,他們也決不會間斷祈禱,他們會暫時選擇另一個公共場所,比如劇院、谷倉或露天廣場等,都可以作為臨時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