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學說的第二個重要思想就是義利之辨。《孟子》開篇《梁惠王》就談到了義利之辨。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就問孟子,你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將對我國有利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講利呢?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王說怎么對我國有利,大夫說怎么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說怎么對我自己有利。上下都相互爭利,那國家就危險了。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他的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他的君王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一千輛兵車,在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一百輛兵車,這樣的人不算不富有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后頭而把利放在前頭,那他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從沒有講仁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講利?!睹献印窌婚_篇就是教君王要行仁義,不要老想著爭利益。而這正是孟子所謂的義利之辨。
什么叫義利之辨?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事,到底是遵從本心的善,還是遵從外在的利益?如果遵從外在的利益,那就是功利主義,就是世俗的,就是惡的發(fā)端。如果遵從本心的善,那就是義。比如說一個女同學的書掉在地上了,因為她是市長的女兒,你去幫她撿,你會得到好處。為這種目的去撿,就叫為利。如果你去撿是因為你覺得應該助人為樂,不去撿心里覺得過不去,撿起來你心里會感到舒服,這樣去撿書就是義。為利生活還是為義生活,成為我們衡量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標準。為利生活,就是功利境界,為義生活,就是道德境界。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也由此劃定。為利的是小人,為義的是君子。傳統(tǒng)的中國人一般都重義而輕利,這便是孟子義利之辨對中華民族價值取向的深遠影響。
孟子學說的第三個重要思想就是王霸之爭。所謂王霸之爭就是一個統(tǒng)治者治天下,要看他是行霸道還是行王道。以力服人者為霸,以德服人者為王。孟子是肯定王道而反對霸道的。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他們稱霸依靠的是什么?是武力而不是德行。孟子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笨鬃又?,從來不談論齊桓晉文之事。在孟子看來,真正的王道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不聽我的話,我就打你,打得你最后不得不聽,這就是霸道。雖然對方唯唯諾諾,但是口服而心不服,表面上服從,心里卻積壓著仇恨的怒火,一有機會就會反抗,而且爆發(fā)出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霸道并不能真正地收服人心。
孟子強調(diào)王道的意義,王道就是用崇高的德行去感染天下的人,使天下之人都能夠心悅誠服。這也是儒家政治的一貫主張。一個政治家、一個統(tǒng)治者,最應該做的事,不是去管理天下的人,而是管理好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自己首先成為一個圣人,由內(nèi)圣而做到外王,天下的人就會被你所感染。這就是孔子講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就是說,只要統(tǒng)治者自身的品德高尚,那么天下人就會被感染,而紛紛從遠方來歸順,這樣的歸順就是心悅誠服、甘心情愿的。只有心悅誠服才能夠長治久安。
在大唐盛世時,全世界都派使者、留學生到唐朝來學習與交流,周邊少數(shù)民族也紛紛來歸順,還尊唐太宗為天可汗,這就是王道的體現(xiàn)?,F(xiàn)在的美國雖然很強大,但卻行霸道,做世界警察,哪里不服就打哪里,這種行為并不能使其他國家的人民心悅誠服。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就是中國。而我們中國行的就是王道。我們對世界上的一切國家與民族都平等相待,不懼不欺,努力發(fā)展自己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梢哉f孟子的王道思想是儒家文化為當今世界和未來人類指出的重要道路。
孟子學說的第四個重要觀念是養(yǎng)氣說。《孟子·公孫丑》說:“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案覇柡沃^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的長處是什么?孟子說:我懂得辨析言辭,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難以講清楚啊。它作為一種氣,是最強大的、最剛健的。用正義來培養(yǎng)它而不加傷害,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是合乎道義的,沒有這個它就疲弱了。它是日積月累的正義所生長出來的,而不是正義偶然從外而入所取得的。所做的事情有一件不符合道義,它就疲弱了。這就是孟子的養(yǎng)氣說。養(yǎng)氣其實就是高尚的品德長期積累所形成的一種至大至剛的精神氣象。
孟子說一個柔弱的儒生很難與強大的惡勢力相抗爭,因此提出“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精神修養(yǎng)方法,以增強自身內(nèi)在的力量。孟子說一個讀書人應該陽剛正大、光芒四射,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要集義,集義就是積累道德,時時刻刻以道義要求自己,長期做符合真善美的事。當一個人的道德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身上便有了一股浩然正氣,這股氣是至大至剛,充塞天地的,有了這股浩然正氣就會出現(xiàn)儒家所說的圣賢氣象。有浩然之氣的人往你旁邊一坐,你就會感到他的至大至剛,凜然不可侵犯。后來道家提倡練氣功,練氣功有一定的作用,但孟子提倡養(yǎng)氣,作用比練氣功更大。因為練氣功只是為了身體上的健康,而孟子的養(yǎng)氣則使人既有強壯的身體,又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
浩然之氣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孟子·滕文公》里孟子用了三句話來概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币馑际遣粸榻疱X和地位所迷惑,不會因為金錢就改變自己的操守,改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不會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就改變自己的志向,不會因為一貧如洗,就搖尾乞憐;不屈從于武力的威懾,不會因為你拿著刀槍就屈服。
孟子的這三句話對中國幾千年以來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故而后來中國的讀書人都講究養(yǎng)氣,養(yǎng)一股浩然正大之氣。文天祥的《正氣歌》就是對孟子浩然之氣的最好詮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闃鬼火,春院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故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