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里講國學:大眾子學(5)

李里講國學:大眾子學 作者:李里


浩然正氣的孟子

孔子認為顏回是能夠傳自己大道的人,顏回去世以后,孔子非常傷心,《論語·先進》篇中孔子仰天長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就是說明明要傳自己道的人,卻短命死了,是不是老天要斷絕自己的道??!但是不是顏回早逝了,孔子的道就斷了呢?事實上并非如此。孔子的道被其晚年的弟子曾子繼承下來,曾子又把他學到的儒家思想傳給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又收了一個了不起的徒弟,就是被稱為亞圣的孟子。孟子可謂是孔子的三傳弟子。

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國人。鄒國是魯國旁邊的一個小諸侯國,今天山東的鄒城還有孟府、孟廟、孟陵。孟子一生和孔子的命運差不多,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宣揚仁義之道,皆不見用,晚年與弟子萬章等著述《孟子》七篇。孟子志向很大,自視甚高。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孔子的性格溫柔敦厚,孟子的性格剛毅雄強。孟子一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學孔子,他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蹦敲疵献邮侨绾伟l(fā)揚孔子之道的呢?

《三字經(jīng)》概括為:“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孔子講“仁”,孟子則講 “仁政”??鬃又v君子小人之別,孟子則講義利之辨、王霸之爭??鬃又v人應(yīng)該是善的,但并沒有說清楚人為什么是善的。孟子為孔子人應(yīng)該是善的主張找到了哲學上的依據(jù),即著名的性善論。可以這么說,性善論的提出對于儒家學說理論基礎(chǔ)的構(gòu)建,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也是對孔子思想最有力的補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比春秋末年更加混亂。面對更為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孟子以儒家精神為根基,建構(gòu)了一套治國理論。一個讀書人在亂世中要想生存下去,要想真正地替天行道,還必須具有剛正的人格。因此,孟子又提出人要養(yǎng)浩然之氣。儒家哲學在孔子那里更多呈現(xiàn)的是一種溫柔敦厚之美,而在孟子這里,則更多地呈現(xiàn)了一種陽剛堅毅之美,所以孔子之道偏重于柔,孟子之道偏重于剛。

孟子在當時是以繼承孔子的思想自居的,故而對孔子也備極頌贊。《孟子·公孫丑》中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本褪钦f自有人類以來,還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孟子不斷追尋孔子的精神境界,總結(jié)孔子的學問,發(fā)掘孔子的思想,然后把自己的學說都記載在《孟子》七篇中。

孟子學說的第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性善論?!睹献印る墓吩唬骸懊献拥佬陨?,言必稱堯、舜?!薄度纸?jīng)》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币私饷献拥男陨普?,必須先搞清楚孟子對于人性的界定。孟子認為人性就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就是人與禽獸所不同的本性。禽獸有食欲色欲,人也有食欲色欲,那么人之異于禽獸者在哪里呢?孟子說:人一生下來,老天就賦予了人仁義禮智四種本性,這是人所獨有而禽獸沒有的?!睹献印す珜O丑》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說沒有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就不是人。孟子又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是仁愛的發(fā)端。孟子認為人天生就具有同情心,看到別人受苦心里會過不去,會很難過。如果一個人連惻隱之心都沒有,那就不叫人。我們要衡量一下自己算不算一個人,那就看看我們有沒有同情心。如果你捫心自問,覺得自己有同情心,那么你就符合了做人的第一個條件。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同情心,那么你離真正的人還有距離。那該怎么辦呢?就需要返本還原,去找你的同情心。

做了可惡的事會感到羞恥,這就是羞惡之心,也就是羞恥心,羞惡之心是義的發(fā)端。明朝有個大學者叫王陽明(王守仁),有一次抓到一個小偷,就給他大談人的良知。小偷聽了半天,說:“王夫子你說些什么,我一點都不明白?!碑敃r天氣非常炎熱,小偷就把上衣給脫了。王陽明說:“你為什么不繼續(xù)脫呢?把你的內(nèi)褲也脫了吧?!毙⊥嫡f:“這不太好吧?”王陽明說:“對了,你能夠覺得脫內(nèi)褲不好,這就叫良知,你還有一點羞恥之心,還有點人性?!比酥灰€有一點羞恥心就可以教化。其實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羞惡之心。如果你捫心自問,沒有羞恥心,那你就不叫人。有羞恥之心,就又有了一個成為人的條件。不做可惡的事而做該做的事,那么義也就由此發(fā)端、生長起來了。

辭讓之心就是推辭謙讓的心,辭讓心是禮儀的發(fā)端。人與人之間要推辭謙讓,這是中華文化所提倡的。一講競爭,人與人就是對手,進而發(fā)展為斗爭,一斗爭,人與人就是敵人,斗爭的結(jié)果就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就帶來災難,帶來毀滅。講辭讓,則人與人是朋友,大家和諧相處,天下太平,進而世界大同。辭讓之心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禮節(jié)。正因為中華文化講辭讓,所以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禮的發(fā)端即在那點推辭謙讓之心上。如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見到名譽、利益是爭先恐后還是推辭謙讓,就知道我們符不符合做真正的人的條件了。

是非之心是辨別美丑善惡真假的心,而能夠辨別就是智慧的發(fā)端。儒家非常注重辨別是非,認為一個人應(yīng)該有是非觀念,能夠知道什么是值得肯定的,什么是應(yīng)該否定的。其實“是”就是指真善美,“非”就是指假惡丑。一個人能夠清晰地認識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區(qū)別,也基本夠做人的資格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能夠明辨是非?一般說來,當我們看到假惡丑,一開始我們還會生氣、會憤怒,后來慢慢就麻木了,最后就隨波逐流了。如果是這樣,我們離做真正的人就還有距離。因此一個人真正做到辨別是非也是很不容易的。智慧就是什么都能分辯清楚,看得明白。而看得清辨得明就是從辨別是非發(fā)端、生長起來的。

孟子說一個人具有了同情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四端,再把這四端推廣開來,就是一個完美的人。比如把同情心推廣到極致,就是孔子所說的仁德。你能夠同情別人,就能去關(guān)愛別人,幫助別人,就能夠見義勇為,就能夠真正地急他人之所急,就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羞惡之心推廣到極致就是義,義就是勇敢,敢于否定自己,敢于自我批評,敢于幫助弱者,敢于與惡勢力作斗爭,包括與自己的“惡”作斗爭。把辭讓之心推廣開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禮節(jié),就是秩序。大家都能夠互相謙讓,那么社會就是和諧的。有禮就有秩序,反之這個社會就是無序的。把是非之心發(fā)展到極致就是智慧。人有了智慧就什么都看得明白,想得清楚,就沒有困惑,就會豁達、通透。所以孔子說智者不惑,智慧的人是沒有困惑的。為什么沒有困惑?因為他把什么都看清楚了,理解透徹了。 

把這四顆心推廣到極致,就是仁義禮智,就是人類社會所應(yīng)提倡的道德。孟子說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這四顆心,《孟子·告子》講:“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就是說,仁義禮智并不是強加給我的,而是我本來就有的,只是沒有去思考而已,只要認真地尋找就會有,把它們丟掉就會失去。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所受的教育不是給你另外增加許多東西,而是把你內(nèi)心當中本來就具有的這四心彰顯出來。教育工作就像是洗東西,一顆美玉落到泥潭里,上面沾滿了淤泥,教育工作者的任務(wù)就是洗掉這些淤泥,讓這塊玉重新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人為什么會變壞?孟子認為是后天的習氣所染,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這些習氣洗滌干凈,讓人心天然的善彰顯出來。

這就是孟子的性善學說??隙ㄈ诵允巧频模庞辛艘磺腥藗惖赖碌幕A(chǔ)。這種思想其實也是孔子身上理想主義的光輝在孟子身上的繼續(xù)。與孟子同時的還有一個大儒叫荀子,但荀子是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者,故而他沒能傳接孔子的大道,反而為法家學說建立了理論基礎(chǔ),這個問題留待后面講到法家時再談。儒家的根本核心是理想主義,并且在孟子這里得到了升華,所以孟子才是孔子思想的正宗傳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