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jié) 儒學成功路線圖(2)

國學與新經(jīng)濟學:《大學》啟示錄 作者:李國旺


“知至”:塑造真理力量

“知至”即知識與真理同一,知識直達本相、真相、實相的狀態(tài)。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chǎn)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類至今還無法用科學解釋“不出門知天下”及“生而知之”等神秘現(xiàn)象,因為直覺等認知能力非后天培養(yǎng)和“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zhì)力量”,“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jīng)過由物質(zhì)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zhì),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泵珴蓶|在此講的是《大學》特別是成年人的認識,而不是講人類從出生開始的所有認識。有人說,人類面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存在下列三種情況:一是生而知至,二是學而知至,三是格物知至。

“生而知至”之知,是超越實踐經(jīng)驗的先天“能知”之知,因為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是外延后的客觀對象、是體用的關系,但仍然是整體的不同側(cè)面,無法區(qū)別。所謂同理心、所謂惻隱之心,都是“民物吾胞”的前提下的推理結(jié)論。

毛澤東說:“無數(shù)客觀外界的現(xiàn)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比绻麆倓偝錾膵雰?,連眼睛也沒有睜開,無法通過五個官能來感性認識世界,何來一出生就想吃奶并有尋找奶頭的感性認識?這是生而知之的本能還是人類天生的潛意識作用?根據(jù)精神分析理論和潛意識的研究,人類共同體事實上存在一個集體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可以通過代代相傳,平時深藏于意識深處,但在后天理性去除后就會浮上意識層面。

因此,《心經(jīng)》中對于人類對外在的主觀認識分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層面進行分析,其對應的認識對象是“色、聲、香、味、觸、法”。在佛教概念中,“法”是事物的現(xiàn)象、規(guī)律、本質(zhì)、真相、實相、理論、意念、觀點、規(guī)范的統(tǒng)稱,能夠把握“法”者,只有人類的意識和潛意識的統(tǒng)一。如果沒有集體潛意識和個體潛意識的作用,嬰兒就不會直覺把握吃奶之事;如果沒有潛意識的作用,成人也不可能直覺或者有靈感地把握對于外在事物的實相。所謂頓悟而成道或者得道,就是當事者放下對外在事物表面現(xiàn)象的執(zhí)著直達事物本質(zhì)從而掌握宇宙人生真理的現(xiàn)象。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是對于外在事物的天生本相的直覺把握,否則后天學習越多,可能離真理越遠?!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這種生而知之的現(xiàn)象,是否科學,還得靠實驗去檢驗。

唯識學認為,人類認識的最終目的在轉(zhuǎn)識成智、轉(zhuǎn)舍世俗的心識,成就超越的智慧。在唯識學中,“識”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能變功能。識變的終極依據(jù)是蘊含善惡一切法種子的“阿賴耶識”,此識是能變的本體。種子凝聚萬法,呈潛在狀態(tài);萬法體現(xiàn)種子,是種子的現(xiàn)行。轉(zhuǎn)識成智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具有“智”的種子,具備成佛的先驗本性;二是必須有緣得到佛法的正聞熏習,以確保本性的實現(xiàn)。轉(zhuǎn)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zhuǎn)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zhuǎn)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zhuǎn)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上述唯識學有關理論是否有道理,需要行者的修持,筆者不作評價,只是為對照儒、佛對于“致知”的理念和操作方案不同而提供參考“資料”,方便大家比較(見圖34)。

道家在論述其“致知”的講法中,以《道德經(jīng)》的描述最為“形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見圖35)為了描述清楚道的知,老子具象地為我們進行了“情景模擬”:“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圖36)這是一種十分宏大又精微的形象描述,已經(jīng)達到當時人類形象思維的極限,是一種具象掌握客觀世界的“情景模擬”法。道家非常講究人在宇宙中的定位,認為人是宇宙意志的產(chǎn)物,同時,人也為宇宙的存在生出意義,這種意義基于人與自然的相通思想。

老子認為,要做百姓的學生,向群眾學習,不要認為自己有多聰明,要深入群體,但不干擾百姓的生活與工作:“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p>

同時,為達成“致知”的目標,老子又提出換位思考與謙虛態(tài)度,為內(nèi)圣外王的“獨門武器”:“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庇矛F(xiàn)代語言講,老子確實是現(xiàn)代行為金融的開山祖師。

道家是從宇觀對人進行定位而致知再將致知的世界深入到微觀,儒家則從人性中啟發(fā)進而引申到宇宙大格局中。子思認為,“致知”就是窮究人與物的本性,他在《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因此,盡人與物之性(本質(zhì)與規(guī)律),才能真正在“格物”條件下“知至”,并彌補天地化育中不利于人類的“漏洞”,只有人類與天地進行能量互換(贊),才能與天地并同(參),在天地間獲得一席位,儒家天、地、人三才之說才符合邏輯。但盡人與物之性的前提卻是當事者的至誠,也即中正、貞吉行事,只有至誠,才能心物一元,才能物我兩忘,才能達到《易經(jīng)》“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境界或者目標;到達“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境界后,則“范圍天地之化而不為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才不會出現(xiàn)“戰(zhàn)天斗地”2009年11月,立冬后北京暴雪并出現(xiàn)“冬雷滾滾”的異相,這可能是人工降雨特別是為了保證一些節(jié)日順利度過而干擾自然天氣的結(jié)果。的妄想,從而達到老子的“不出門、知天下”直覺認識世界之心法,才能達到《易經(jīng)》中“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的境界。這里充分表達了“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只有“知至”而達道(盡性達命),即能夠通達人類之性、通達萬物之性,君子才能樂天知命,才能在富有基礎上完成盛德的大業(yè)(見圖37)。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