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律上校充分意識到,巴麥尊可能會反對《穿鼻草約》,既然如此,他為什么仍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指定香港?實際上,英國人曾考慮獲取某個“海島基地”,一致認為這樣的基地應當是個島嶼,不會帶來邊界壓力和不可避免的糾紛,而且可以憑借海軍來加以保護。大家都認可馬戛爾尼勛爵的判斷:“想在中國大陸獲取領(lǐng)地的期望 太過狂妄,這個想法不可能是出于嚴肅的考慮”。對于英國政府而言,一個印度帝國就夠操心的了。
爭論的焦點轉(zhuǎn)到究竟選擇哪一個島嶼為好。福摩薩(即臺灣)成為最受青睞的候選對象,不光英國商人,就連美國人日后也貪婪地覬覦這個島。義律上校一度對大約1000英里之外的小笠原群島頗感興趣,這個群島位于日本與馬里亞納群島之間,但早在1827年就已經(jīng)成為英國的屬地。巴麥尊中意的是舟山或?qū)幉?,兩地都是人所共知的重要港口,而香港此時惟一的村落是個小漁村。威廉?查頓向外交大臣建議,應當占領(lǐng)“3到4個島嶼,即福摩薩、金門和廈門 還有重要的舟山島”,迫使中國訂立城下之盟。只有條約才是重要的,它將打開廣州之外的其他通商口岸,查頓提出的口岸有:“寧波、上海,如果我們能辦得到,還有膠州”;獲取島嶼只是服務于談判這一目的。3
查頓的建議既未提及香港,也沒有永久保留所占領(lǐng)土的內(nèi)容。查頓及其同伙是生意人,不是領(lǐng)土擴張主義者。
只有在珠江發(fā)生戰(zhàn)事的情況下,香港才有重大意義,“假如我們確實有必要在廣州附近擁有一個島嶼或港口,那就應該奪取香港島”,查頓的建議實際上更傾向于福摩薩。即便在106此時,香港也只是查頓提及的諸多選擇之一;理想的選擇當然是更靠近廣州的地點:穿鼻或伶仃島。其他商界人士與查頓的看法不同,他們反對、而且往往是激烈地反對領(lǐng)土擴張。“從政治和商業(yè)的角度來說”,《中國叢報》以教訓的口吻指出,“想通過攫取他們的一個小島來左右一個大帝國,這樣的念頭實屬幼稚無知 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這個念頭長成了沉重的翅膀,很難在皮奧夏晦暗的空氣里飛起來”。4
清代新安縣地圖,圖片下部兩個較大的島嶼,中間為香港島,左側(cè)為大嶼山。
義律身為職業(yè)海軍軍官,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香港是個良港 他正在此地躲避中國人 吸引他的正是這一點,當年隨馬戛爾尼航行、如今已是海軍大臣的約翰?巴羅爵士也是如此。巴羅為義律提供的一份最新勘測圖中載明:“鯉魚門(準確地說它僅是香港港區(qū)的東入口,但當時被用來指稱整個海港) 對任何型號的船舶來說都是一個優(yōu)良的港口,在戰(zhàn)時它可以抵御優(yōu)勢敵軍。”5
1839年11月,巴羅解釋了選擇香港作為海軍補給中心的原因:“首先,審慎的做法是,把軍事行動限制在廣州,占領(lǐng)虎門之外的香港島,眾多船只就有了適宜的近岸錨地以及大量新鮮淡水。只要在此地配備少量大炮和炮手,再加上一艘戰(zhàn)艦,就可以為商業(yè)航運提供保護?!卑土_還極為不悅地指出,外交部并未注意到“福摩薩比愛爾蘭還要大得多”,如果占領(lǐng)并控制它,勢必帶來無盡的煩惱。6
在1840年2月20日發(fā)給義律的訓令中,巴麥尊草擬了一份條約草案,表明并非一定要割占一個島嶼:如果中國人愿意保證“女王陛下在華臣民的安全和貿(mào)易自由”,指定英國臣民可以不受騷擾地生活和貿(mào)易的通商口岸,英國政府將“放棄對任何島嶼的永久占領(lǐng)”。開放的口岸大致包括“廣州、廈門、福州府、上??h和寧波”。英國的全部要求就是與中國簽訂一項貿(mào)易協(xié)定,以解決這些引發(fā)不滿的問題,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獲取殖民屬地無異于自尋煩惱,很可能會不斷引發(fā)與嫉妒的法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的糾紛,而且保護這樣一個屬地需要花費巨大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