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已故的格蘭特(Grant)將軍所述,在他環(huán)球旅行歸來的路上,有人問他所看見的最令人注目的事情是什么。他立即答道:他所注目的最奇異的事情,是一個中國小商販憑著強勁的競爭力逐出了一個猶太人。這個觀察含有重大意義。猶太民族的品格,到這時已深為人知,他們已經獲得了最令人驚愕的成就,但是猶太人在全人類畢竟只占一小部分。而另一方面的中國人卻在地球總人口中占相當大比例。被中國人逐出的那個猶太人,或許與其他猶太人在本質方面沒有什么不同。雖然競爭者在身份上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哪個猶太人與中國人競爭,其后果大概相似,因為實際上可以肯定,那個成功的中國人與其他幾百萬個可能處于相同機遇的中國人也無本質的不同。
中國人的耐久性是世界超群的。如前所述,一位中國學子默默地堅持投考,一年接一年,直到九十歲,臨死前還在努力于科舉進級。似乎不會得到報酬,也不可能有所成功,只是表明了他們自己超凡的堅韌性。這是中國人所具備的固有天性的一部分,類似鹿的飛跑速度,或是鷹的敏銳視力,從商店門口最卑賤的乞丐那里,也能觀察到同樣的品性。縱令屢次出現(xiàn),他也是不受歡迎的來訪者。但是他的耐性始終不衰,堅持不變地要索取最適度的報酬———一塊銅板。
有這樣一個阿拉伯人的故事,他的頭巾被幾個陌生人偷了,頭巾是服裝中的重要物件,失者迅速趕回部落墓地,坐在進口處。近處的人對他的行動感到奇怪,問他為什么不去追賊,他鎮(zhèn)定而富有東方特色地回答:“他最終必定會到這里來!”這個夸張的故事,時常令人想到,這種消極的抵抗性,不僅存在于中國人的個人行為里,而且包含在政府的行動中??滴趸实坶L久而輝煌的統(tǒng)治從1662年延續(xù)到1723年,使他比任何一個亞洲君王都更著名。在他統(tǒng)治時期,一個稱為“國姓父”(Koxinga)譯者注:即鄭成功,1645年南明隆武帝賜他姓朱,所以在舊書記載中,或稱他朱成功(《東南紀事》),或稱“賜姓成功”(江日:《臺灣外紀》),在國外則稱“國姓爺”。的有愛國心的中國首領聞名于世,他在廣東和福建兩省沿海地區(qū)行動,到了政府軍船無法對付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想出一個只圖眼前安樂的權宜之計,命令沿海所有居民退回內地三十里,約合九英里,退到這一地點,舊王朝的維護者就無法再進行騷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