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勤勞
勤勞意味著對任何工作都習以為性的勤勉———始終傾注全力。在當今世界,勤勞是最值得盛贊的美德之一,永無受到尊重。
一個民族的勤勞,大致說來包括三個方面:長度、廣度和強度。換句話說,兩方面表示范圍,一方面表示張力。長度,是勞作的時間量。廣度,指勤勞者的人數(shù)。張力,指“習以為性的勤勉”和在“始終傾注全力”的工作中所發(fā)揮的能量。這三個因素綜合在一起,形成最后的結論,當然,偶爾一游的旅行者和長期定居的僑民所獲得的印象并不相同。然而無論是誰,無疑都深深感到了中國人的勤勞。初到中國的人,第一個印象就會是:這個民族在社會事務中正在履行約翰·擊斯理(John Wesley)所說的格言———“全部投入,始終投入”。這是一個成功教會的守則。在中國,懶惰是不常見的。所有的人似乎都在做著什么。當然,縱令富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也有一定數(shù)量。他們可以不做工作,也過著富裕的生活。然而,他們的生活也并非外國人表面看到的那樣平庸。在中國,富人并不放棄工作,他們?nèi)韵褙毟F時那樣,對自己的事業(yè)投注同樣的熱情。
中國人自己分為學者、農(nóng)民、工匠和商人。讓我們分別看一看這些社會階層,看他們是如何體現(xiàn)本民族勤勞美德的吧。
西方人很難同情中國的教育模式,其中許多弊病都不容忽視,而有一點卻總引起人們的注意———是為了勤奮而勤奮,除了勤奮之外,什么報酬也沒有。為有錢人購買學銜而敞開的店門,勢必挫傷了所有學生的熱情,但這并不是出售官職所造成的主要后果,人們?nèi)匀粺嶂锌婆e。各省都在抱怨,候補的人遠遠多于空缺。全部考場,從最低到最高的,都擠滿了考生。競爭一個職位的考生常常超過一萬人。試想一下每次考試中考生們所付出的心血,就會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勤奮留下鮮明印象了?!度纸?jīng)》記述了苦學者的勤奮事跡: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把書拴在耕牛角上閱讀。至今仍被中國各地成千上萬進學者奉為楷模。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一進學就不再勤勉了,但是中國人并不把這類人當作學者,只有那些在狹窄而充滿荊棘的路上奮斗不至、直至學業(yè)有成的人,才能獲得學者的榮耀。除了中國,我們又能在什么地方看到爺爺、兒子、孫子共赴同一考場,經(jīng)過多年不屈不找的努力,直到八十歲才贏得長久渴慕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