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憶舊
我不是北京人,但是先后在北京住了四十六年之久,算得上一個老北京了。講到回憶北京舊事,我自覺是頗有一些資格的。
可是,回憶并不總是愉快的。俗話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我遇到的也是這個困難,不是無可回憶,而是要回憶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一想到四十六年的北京生活,腦海里就像開了幻燈鋪,一幕一幕,倏忽而過。論建筑則有樓臺殿閣,佛寺尼庵,陽關(guān)大道,獨木小橋,無窮無盡的影像。論人物則有男女老幼,國內(nèi)國外,黑眼黑發(fā),碧眼黃發(fā),無窮無盡的面影。再加上自然風(fēng)光,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延慶密林,西山紅葉,混攪成一團,簡直像是七寶樓臺,海市蜃樓,五光十色,迷離模糊。到了此時,我自己幾乎不知置身何地了。
現(xiàn)在先從小事回憶起吧。
我想回憶一下中關(guān)村電子一條街。
在我居京的四十六年中,有四十年我住在清華園和燕園,都同今天的電子一條街是近鄰。自從我國政府決定在海淀區(qū)成立一種經(jīng)濟特區(qū)以來,電子一條街就名揚四海。今天,在這里,幾乎日夜車水馬龍,熙熙攘攘,街兩旁店鋪鱗次櫛比,如雨后春筍,經(jīng)營的幾乎都是先進技術(shù)。敏感之士已經(jīng)感到,將來僅有的幾家不是經(jīng)營先進技術(shù)的鋪子,比如說飯館、服裝店之類,將會逐漸被擠走,而代之以有能力付特高租金的店鋪,將來在海淀區(qū)吃飯穿衣都要遇到困難了。我佩服這些人的先見之明。我這個人雖然也還算敏感,但還沒有達到這樣高的水平,我還沒有這樣的杞憂。我只是有時候回憶起幾十年前的這個地方,心中憬然若有所悟??上Ы裉煊形疫@種感覺的人恐怕很少很少了。今天的青年,甚至中年,看到的只是眼前的繁華景象,他們想的是躍躍欲試,逐鹿于電子戰(zhàn)場,成為勝利者,手揮微機,頭戴桂冠。至于此地過去如何,確定與他們無關(guān),何必去傷這一份腦筋呢?
我生也早,現(xiàn)在已近耄耋之年。早生有早生的好處,但也有早生的包袱。我現(xiàn)在背的就是這樣的包袱。我看電子一條街,同中青年們不完全一樣。我既看到現(xiàn)在熱鬧的一面,又看到過去與熱鬧截然相反的一面。有時候這兩面在我眼前重疊起來,我很自然地就起流光如駛之感,不禁大為慨嘆。這種慨嘆有什么用處嗎?我說不出,看來恐怕不會有多大用處。明知沒有多大用處,又何苦去回憶呢?我是身不由己,無能為力。既然生早了,親眼看到這個地方原先的情況,就無法抑制自己不去回憶。這就是我現(xiàn)在的包袱。
將近六十年前,當(dāng)我住在清華園讀書的時候,晚飯之后,有時候偕一兩好友漫步出校南門,邊走邊談,忘路之遠近,間或走得頗遠。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深秋時分,我們往往走到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煙,景象蕭森,舉目四望,不見人家。但見野墳數(shù)堆,暮鴉幾點,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殘陽如血,余暉閃熠在枯草葉上。此時我感到鬼氣森森,趕快收住腳步,轉(zhuǎn)身回到清華園,仿佛又回到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