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去出口,經濟將會怎樣呢?這不僅僅是一個智力游戲。次貸危機雖未直接對我國的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但國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已導致我國出口增速下降并引發(fā)對經濟走勢的擔憂。金融危機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達40%的出口部門曾以超過20%的速度萎縮。自危機爆發(fā)以來,很多學者斷言,在來自發(fā)達國家的需求增加之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出口型經濟體將難以復蘇。
出口是中國經濟起飛最主要的引擎,這是我們過去各種文獻的主要結論。危機之前的2007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自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貿易依存度(進出口之和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接近70%。這兩個數(shù)字遠遠高于美國、日本(被認為是出口導向的)等大國,以及印度等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優(yōu)勢”的發(fā)揮很好地解釋了出口規(guī)模的膨脹,中國擁有規(guī)模龐大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資源,長期以來,中國的人口結構也處于一個良好狀態(tài),人口紅利效應顯著。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強調了中國市場體制背后的強勢政府,并且認為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經典的發(fā)展經濟學在幾十年前就強調,政府有意地實現(xiàn)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能夠引導后進國家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筆者最近閱讀的一篇文獻就呼應了這一觀點。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德里克(Deniel Rodrik)指出,對一國經濟增長來說,重要的是出口什么,而不是出口多少。他認為,出口部門之所以對中國至關重要,不是因為中國出口規(guī)模的龐大,而在于出口產品“質”的特制。顯然,如果中國按照傳統(tǒng)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進行生產,那么中國集中生產和出口的將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然而,羅德里克的證據顯示,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要比人們一般認為的高得多。中國的生產和出口模式與其收入所處水平不相對應,也偏離了比較優(yōu)勢的內涵。出口部門較高的利潤吸引了更多企業(yè)跟進,經濟資源就會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轉移到生產率較高的部門。這種由不同部門的生產率差異及結構調整引發(fā)的經濟增長正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根源。
在考量這些觀點時,不由得讓人想起日本經濟產業(y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先生多年前的一篇文章。關先生曾在《亞洲時報》上撰文發(fā)問,為什么日本不害怕中國制造?他的答案時,因為中國制造的產品中大量包含了國外企業(yè)的產品,“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實際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國制造)。中國出口的產品包含很多諸如“日本制造”、“臺灣制造”、“德國制造”的外國投入品,這些進口的零部件并不構成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上,每出口100萬美元的產品,就需要進口50萬美元的中間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產品,這種進口成分的比重就越高。
這代表了研究出口對中國經濟重要性的另一種視角。的確,因為中國的出口部門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加工業(yè)基礎之上的,這意味著出口實際上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并不大。按生產法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原理,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附加值的概念,并不包括中間投入品,無論這種投入品是來自國內還是國外。這也就是為什么瑞士銀行的經濟學家安德森不認為中國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原因。用他的話說,所謂“脫鉤”與否的爭論其實是多余的,因為中國經濟從未與美國真正掛鉤。通俗地說,與美國脫鉤是指,中國經濟從來就沒有看過美國的臉色。或者說,美國打噴嚏,中國卻挺好。如果是這樣,那么出口的下降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