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在東吳大學讀三年級的時候,她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為她申請到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根據章程,除自備路費之外,每年還需兩倍于學費的錢,作為日常的零用。但是那位校長告訴她,用不了那么多。楊絳父母對她說,如果愿意,可以去??墒撬约撼鲇谝韵碌目紤],謝絕了留學的申請:一是不忍增添家庭的負擔;二是她對留學自有一套看法,與其到美國去讀政治學,還不如在本國較好的大學里攻讀文學。
楊絳告訴父母親自己不想出國讀政治,只想考清華研究院攻讀文學。后來她果然考上了,她父母親當然都很高興。
二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二十世紀之初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余額所創(chuàng)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初建時名為“清華學堂”,因校址設立在清室遺園清華園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為“清華學校”。一九二五年,清華增設大學部。一九二八年夏,正式改為國立大學。翌年開辦研究院。據《清華人文學科年譜》云:“研究院按照大學所設學系分別設立研究所,其主任由系主任兼任之?!?/p>
清華研究院的外國語文學部,其實與外文系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當時教授有十余人:王文顯、吳宓、朱傳霖、陳福田、黃中定、黃學勤、張杰民、樓光來、溫德(R.Winter)、吳可讀(A.L.Pollard)、施美士(E.K.Smith)、畢蓮(A.M.Bille)、翟孟生(R.D.Jameson)、譚唐(G.H.Danton)、譚唐夫人(A.P.Danton)等。主任由王文顯兼任。學部的課由各教授開設,研究生選修研習。
在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yè)的學生中,有不少后來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和演劇活動者,其中不乏杰出的話劇人才,如洪深(留美預備部時的學生)、陳銓、石華父(即陳麟瑞)、李健吾、曹禺、張駿祥以及楊絳等。這就不能不提及給予他們很大影響的王文顯先生。
王文顯是著名戲劇家,楊絳后來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與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王文顯(1886~1968年),號力山,江蘇昆山人。長期生活在英國,從小就由一位英國人撫養(yǎng),在英國受教育,獲倫敦大學學士學位,曾任中國駐歐洲財政委員、倫敦《中國報》編輯、英國報界公會會員。歸國后在清華大學留美預備部任教,一九二一年暫兼代理校長,一九二二年四月改兼副校長,十二月奉部令免兼職。清華改為大學后任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開設《外國戲劇》、《戲劇專題研究》、《戲劇概要》、《莎士比亞研讀》、《莎士比亞》、《近代戲劇》等課程。學生中如洪深、陳銓、石華父、李健吾、曹禺、張駿祥和本書的傳主楊絳,都是在聽了王文顯的課之后,受其影響,開始接觸西洋戲劇,并在以后陸續(xù)走上戲劇之路的。
王文顯在教書的同時,還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他先后寫過《委曲求全》、《皮貨店》、《北京政變》等劇本。王文顯的外語嫻熟,特別是對西洋戲劇感悟獨特,造詣頗深,聽他的課無疑是一種享受,一位清華校友這樣說過:“他的英文講得太好了,不但純熟流利,而且出言文雅,音色也好……聽他敘述英國威爾遜教授如何考證莎士比亞的版本,頭頭是道,乃深知其于英國文學的知識之淵博?!?楊絳除了聽過王文顯的課之外,還親受吳宓等名家的教誨。吳宓在楊絳記憶的屏幕是這樣的:
我考入清華研究生院(引者按:應為研究院)在清華當研究生的時候,錢鐘書已離開清華。我們經常通信。鐘書偶有問題要向吳宓先生請教,因我選修吳先生的課,就央我轉一封信或遞個條子。我有時在課后傳信,有時到他居住的西客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