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扁的話還沒有說完,齊桓公就聽得不耐煩了。他大聲呵斥輪扁道:“削砍車輪哪有什么訣竅?你不要啰啰嗦嗦說那么多,反正你說不出令我滿意的答案,我就會處死你?!?/p>
輪扁沒有被齊桓公的話嚇倒。只見他不緊不慢地接著說:“你說沒有訣竅,那我為什么比別人做得快、做得好呢?而且做起輪子來總比別人來得從容不迫呢?這當中的竅門是實實在在有的??墒?,我只能從心里去體會而得到,卻難以用言語很清楚明白地講授給我兒子聽,因此我兒子便不能從我這里學到砍削車輪的真正技巧。我可以告訴他,這訣竅是怎么怎么的,但我說出的訣竅已不是什么訣竅了。因為,做這門手藝的工匠都這么說。大家都能說出的訣竅,算什么訣竅呢?所以我已經(jīng)70歲了,做了一輩子的輪子,但還得憑自己心里的感覺去動手砍削車輪。做我這一行的,古人連同他們的那些不可言傳的訣竅,都隨著他們死去了。我的訣竅是我切身操作體會出來的。由此可見,古代圣人心中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已經(jīng)隨著他們死去了。既然這樣,君王忘記自己現(xiàn)實的操作,卻整日專心致志地從古人的言論中尋求治國秘方,所能得到的當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膚淺粗略的東西了?!?/p>
齊桓公默不作聲,心里覺得輪扁說得實在有理。
常言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在一定情況下確實如此。書本給出的規(guī)范,總是一些抽象的定律和原理,而具體的生活情境卻無限復雜,用知識指導生活,把書本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能力也需要諸多創(chuàng)造性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才能有效實現(xiàn),否則,知識的規(guī)范將使人手足無措。中國民間有個笑話,講的是秀才過河溝。如何能跳過小河溝?秀才翻開書本,只見書上寫道:“單腳起,雙腳落,一躍而過。”秀才按此實踐,卻躍進了小河溝里。這正是人們對“書呆子”的嘲諷,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這個笑話仍然很有意義。
實踐經(jīng)驗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不但是產(chǎn)生理論知識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藝是難以從書本上得到的。當然,忽視書本知識,排斥間接經(jīng)驗,盲目地將書本知識一概視為糟粕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
為人處世,真正的訣竅就像酒,隨著人的行動一同出現(xiàn)、一同消失,說出來的大概也只能算是糟粕了,無非是聞到一點酒精味兒,讓人想象到什么是酒。這就是書本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