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李績已經(jīng)貴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生病了,李績以宰相之尊親自為姐姐熬粥。當(dāng)他的老姐姐看到貴為宰相的弟弟每天為自己煮粥,而且有的時候因為他胡子長,還差點把胡子給燒了,姐姐就跟他說,"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資治通鑒·唐紀(jì)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意思是家里有的是男仆女傭,你何必要這樣累著自己呢?李績回答:"非為無人使令也。顧姊老,績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意思是:不是因為家里沒有人,而是因為姐姐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經(jīng)常為姐姐煮碗粥,可還能煮多少次呢?這件事情本來是件小事,但是《資治通鑒》卻把它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下來。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弟道是很重要的。有的時候跟一個人的豐功偉績是相提并論的,所以《資治通鑒》里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兄弟睦,孝在中。"在當(dāng)代社會,很多老人家有退休金,有醫(yī)療保險,本來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但為什么好多老人家晚年的情況不太好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看見子女不和,兄弟之間不講弟道,不友愛,家庭里鬧矛盾,老人家覺得心不安,對自己的子孫后輩不放心。所以《弟子規(guī)》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換句話說,孝和弟,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對于長輩孝,對平輩和友人要弟。
"弟道"實際上就是"孝道"的延續(xù),因此古人往往把"孝""弟"并稱,作為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biāo)準(zhǔn),并視之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個人怎樣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弟"呢?接下來,《弟子規(guī)》會告訴我們哪些履行"弟道"的具體要求呢?
從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間不友愛,發(fā)生矛盾有爭端,原因往往是兩個:一個是錢財,一個是言語。這兩個是惹事的。為了一些錢財,為了一兩句話往往會導(dǎo)致不和。所以《弟子規(guī)》說得非常明白:"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財物看得輕一點,哪里還會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語上相互忍讓一點,心里的不滿也就自然而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除。
我們經(jīng)常聽到人們說,熙熙攘攘,皆為利往。這樣的話肯定是絕對化,但是在經(jīng)濟(jì)日益成為大家重要關(guān)注點的今天,由于財物方面的問題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實在是太多了。而中國傳統(tǒng)是非常注意兄弟之間的財物分配的,認(rèn)為兄弟之間謙讓是應(yīng)該的,但是如何謙讓得更妙,這是有講究的。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許武,父親早亡,只剩下他們兄弟仨。許武是哥哥,對弟弟特別好,平時種地的時候,哥哥不舍得讓兩個弟弟干農(nóng)活,因為他們歲數(shù)還小,就讓他們在旁邊看著,多少學(xué)一點種地的本事。到了晚上,哥哥許武種了一天的地已經(jīng)累得不行了,但是依然堅持親自教兩個弟弟讀書。如果弟弟調(diào)皮不聽話,許武也舍不得責(zé)備弟弟,更不會責(zé)打弟弟,而是跑到父親的墳前長跪不起,號啕大哭,以此來感動兩個年幼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