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忙忙碌碌的異鄉(xiāng)人

難以企及的人物 作者:蔡天新


 

在萊布尼茨生活的年代,他被公眾看成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復興晚期的人文學者。而他本人則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相信所處的世界是所有世界中最好的。盡管如此,萊布尼茨并非全知全能,例如,他一直渴望在文學上取得成功,在整個一生中,他都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多用拉丁文寫就)感到驕傲,但這只能是一廂情愿。更有甚者,萊布尼茨并沒有(像笛卡爾、帕斯卡爾或牛頓那樣)完成一部特別為人稱道的學術專著,而只是通過筆記、信件和文章留下一些片言只語的思想。這一方面因為他是個業(yè)余的學者,僅僅利用閑暇時間鉆研學問;另一方面在于(如同羅素分析的那樣)其哲學的二重性,即經常用形而上學和邏輯學來表達同一思辨,盡管邏輯學的著作要到他身后兩個世紀才出版。

作為一個尚且落后的民族驀然出現的一位科學和哲學明星,萊布尼茨身上難免沾上一些不大容易被人原諒的陋習,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愛慕虛榮。晚年他一度被五個王室——漢諾威-不倫瑞克、紐倫堡、柏林、維也納和彼得堡同時雇傭,而他本人也不斷提出一些遠超出其社會地位的驚人計劃。例如,他認為通過引進絲織品的生產,德意志的經濟就可能振興,為此親自在院子里栽下意大利的桑樹種子;他建議在柏林建立一個公共衛(wèi)生體系、一個火警服務系統;同時,他還指導王宮的花園設計,提議在維也納修建路燈、國家銀行、瘟疫患者隔離病房,以及制訂多瑙河河流管理計劃;他倡導的研究項目包括在俄國和美洲之間地峽的存在性、斯拉夫人的起源和他們的語言,等等。

或許是因為萊布尼茨被形而上學左右了頭腦,同時又把許多時間和精力花在討好權貴等世俗事務上,包括乘坐破舊的四輪馬車在歐洲崎嶇的山路上奔波,他終生未婚(盡管他與許多皇室女性有密切的關系,并為各國王子和公主穿針引線,同時自稱為王位繼承人問題專家),就像他所景仰的古代先賢——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圖、海亞姆,他的同代人或智力對手——笛卡爾、帕斯卡爾、斯賓諾莎、牛頓,他的后世同胞——康德、叔本華、尼采那樣。雖說對萊布尼茨那樣的智者而言,獨身生活或許更為快樂,不過我可以推測,他那顆高傲的心必定受到過某一位公主或夫人的傷害。在萊布尼茨年近五十歲時,他把自己的生活描述成充滿困惑的。傳記作者則把他寫成是認準了目標以后就不放棄的人。和他通信的對象數以百計,這些信件顯示,“他是一位性情急躁但卻盡可能快地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知識分子”。

1716年11月14日,一個毫無特殊意味的日子,萊布尼茨在因痛風和膽結石引發(fā)的腹絞痛臥床一周后,逝世在他的秘書和馬車夫面前。此時他的第二任雇主腓特烈公爵及弟弟奧古斯都(其夫人蘇菲是萊布尼茨的崇拜者)已先后過世,奧古斯都的長子喬治·路德維希也因聯姻而于兩年前繼承英國的王位移駕倫敦。而萊布尼茨因為與牛頓之間的“優(yōu)先權之爭”,更由于自己的年邁老朽,并沒有能夠隨邀前往(像當年美因茨選帝侯訪問倫敦那樣),他的孤獨感日益加深。與此同時,因為萊布尼茨的異鄉(xiāng)人身份、時髦而雅致的打扮、頻繁而引人嫉妒的國際旅行,他也被那些留在漢諾威的元老和議員同事們憎恨,以至于拒絕出席他的葬禮。萊布尼茨最后下葬在一座極為普通的墓地,如同E.T.貝爾所描繪的,只有他的秘書和揮舞鐵鏟的工人聽到泥土落在棺木上發(fā)出的聲音。

將近一個世紀以后,拿破侖的軍隊侵入了德國,在漢諾威皇家圖書館里,法國人發(fā)現了大量萊布尼茨遺留下來的手稿,其中就有預備呈獻給路易十四的那條征服埃及的錦囊妙計。其時,這項宏偉的計劃已在幾年前被拿破侖實施,據說他獲悉萊布尼茨早就有此想法時非常懊惱。果然不出后者所料,這項意在威脅通往印度的道路、切斷大不列顛財路的軍事行動在取得短暫勝利之后即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埃及的軍事失利還直接導致了法軍在亞平寧半島的全線潰敗。另一方面,倒是拿破侖手下的幾位士兵在亞歷山大港附近的羅賽塔偶然發(fā)現了一塊刻有三種文字的石碑,幫助后來的考古學家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進而揭示出了包含幾何學在內的古埃及文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