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信息爆炸的網(wǎng)絡時代,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基(孩子的實際情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敢于挑戰(zhàn)(理論不是最完美的,我們可以改造之)、善于調(diào)適(學會坦然面對錯誤,相信孩子的自我修復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享受這個旅程,而不為其所累!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有一段話讓我印象特深:
在訓誡孩子時,我們的方法和長輩們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訓誡孩子時有權威,而我們的做法卻是猶豫不決的。即使是錯了,父輩們依然做得很安心;而我們即使是對的,做的時候看上去還是帶著疑惑。在涉及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猶豫來自哪里?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我們深深擔憂自己會毀了孩子一生。
之所以對這段話記憶猶新,并不在于它提出了多么具有操作性的建議,而是因為它讓我多日來苦苦思索的問題有了答案。自開始接觸育兒博客和論壇之后,我就越來越發(fā)現(xiàn),如今包括我在內(nèi)的當今媽媽們個個都謹小慎微,時而會被孩子搞得愁腸百結(jié),生怕自己一時言行不當?shù)⒄`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再看看我們的上一輩,養(yǎng)起孩子一個個輕松得不得了,甚至三五個孩子一起養(yǎng)著,帶起來都比我們養(yǎng)獨生子女輕松……看了這段話,才恍然大悟,原來,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反差,并不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處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每天都有機會接觸那么多相關信息,其中不乏告誡不當育兒方式的嚴重后果,有時候不同的告誡還相互矛盾,以至于讓我們無所適從、瞻前顧后……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與我們的父輩相比,至少在育兒這件事兒上,我們成了被“過度教育”的一代。昨天那個專家說孩子過早識字不好,今天這個專家又說教孩子識字越早效果越好;昨天國內(nèi)研究表明3歲前的親子互動質(zhì)量決定孩子一生的發(fā)展,今天國外研究結(jié)論又說嬰幼早期母親的陪伴并不是那么重要……層出不窮、眾說紛紜甚至互相矛盾的各種言論以鋪天蓋地之勢壓迫著我們,讓我們不知何去何從……
這種狀態(tài)好不好呢?我覺得也好也不好。說它好,是因為與我們的父輩相比,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可以參照的理論研究更加透徹、豐富、全面了,可以更方便地各取所需了;說它不好,是因為稍有不慎,我們就容易在眾說紛紜的理論流派中迷失自己,看看這個也有道理,看看那個也很權威,結(jié)果在養(yǎng)育自己的寶貝時,反而沒有了自己的主張,被這樣那樣的理論牽著鼻子來回彷徨,苦不堪言,育兒成為痛苦的旅程……
那么,應該如何揚長避短,把這種狀態(tài)調(diào)適得恰到好處呢?我覺得做到如下幾點特別重要:
◆ 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個基本的把握(往往翻閱一本比較權威的讀本就夠了,比如《鄭玉巧育兒經(jīng)》,買回來可以放在書架上,孩子每進入一個月齡,就提前拿出來查一查——如果沒有時間一口氣通讀的話),同時認識到孩子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語言能力發(fā)展良好的孩子,動作技能可能相對落后,不可能所有監(jiān)測指標都齊頭并進。千萬不要在盲目攀比中亂了陣腳,只要自己的孩子身心活動正常,沒有“打蔫”現(xiàn)象,就堅信自己的孩子在朝正確的方向成長。
◆ 認識到理論是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服務的,是用不同的方法論解釋現(xiàn)實、改造現(xiàn)實的產(chǎn)物,都有道理,也各有不足。不迷信任何一種理論,也不忽視任何一種理論。沒有最好的理論,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理論,只要對自己有用,就大膽地拿來,而不必擔心用了這個理論會不會觸犯其他理論告誡的禁區(qū),只要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最好的。
◆ 在那些難以判斷孰是孰非的理論之間,如果自己沒有充分的經(jīng)驗來辨別哪個更科學,不妨讓孩子的反應來充當檢驗的標準。比如,這家理論說早識字好,那家理論又說早識字不好,不妨教孩子認認字看看,如果孩子能夠輕松愉快地接受這個“任務”,則可以斷定至少在自己孩子這里,早識字的理論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別人的孩子是否早識字了,就不要太在意了。孩子的偏好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不妨礙自家孩子快樂成長的理論就是可以接受的。
◆ 永遠不要試圖尋找完美的、可以“包治百病”的理論。這樣的理論只能是我們將現(xiàn)有的各種理論集成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不要以為我們這些普通媽媽沒有能力或沒有資格創(chuàng)新,理論是源于實踐需要且以實踐效果為檢驗標準的,在孩子的教育這件事上,要相信我們具有根據(jù)實踐需要改造現(xiàn)有理論的能力,或者說我們的實踐智慧可以和冠冕堂皇的理論一樣鮮活、有生命力。理論創(chuàng)造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你、我、所有普通的媽媽都可以做到!
◆ 如果因為我們的知識疏漏不小心在某個教養(yǎng)細節(jié)上出現(xiàn)了失誤,也不要一直耿耿于懷?!安怀鲥e”的期望本身就高不可攀,(即使是生產(chǎn)零部件這樣機械的小事,對高技能的工人來說都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更何況最為復雜的教育工作?。┰僬f,孩子有著超乎我們想象的自我修復能力,他們會放聲哭泣、朝我們大叫、跟我們作對……種種發(fā)泄行為都可以幫他們啟動心理康復機制,當然我們要盡量避免此類不愉快的發(fā)生,否則我們的親子關系可能受到威脅。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失誤”就那樣發(fā)生了,也要學會像我們的父輩一樣坦然,否則,不僅我們?nèi)菀自馐軣o用的自責,還可能讓孩子感知到我們的困窘,這對順暢的親子互動來說并不是件好事。
總之,育兒,本應是個輕松的旅程。面對信息爆炸的網(wǎng)絡時代,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基(孩子的實際情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敢于挑戰(zhàn)(理論不是最完美的,我們可以改造之)、善于調(diào)適(學會坦然面對錯誤,相信孩子的自我修復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享受這個旅程,而不為其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