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圓明園被焚燒劫掠之后(1)

舊時風物 作者:趙珩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lián)軍火焚并劫掠了中國最美的皇家園林、世界建筑藝術的瑰寶——圓明園,從而成為中國人永遠不能忘卻的民族恥辱和難以撫平的傷痛。

自清雍正以來,圓明園歷經(jīng)五代皇帝、前后一百五十年的建造,才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園林藝術典范”,被譽為“萬園之園”。

1860年圓明園被焚毀劫掠后,園中大部分中式磚木結構殿宇屋舍坍塌,其中裝飾和藏品自然被洗劫一空,但園中大多數(shù)西洋磚石結構的建筑依然存在,我們從1860年以后外國人拍攝的圓明園照片中還能發(fā)現(xiàn)不少園中完好的西洋石雕建筑,這些照片反映了1860年到1900年之前的園中景象。

同治時期,清廷曾撥款復建了少量中式建筑,確有修復圓明園的打算,后終因經(jīng)費捉襟見肘而放棄了修復計劃。在這一期間,圓明園是有軍隊守護的,內部也有專職太監(jiān)管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我在整理清宮太監(jiān)信修明所著的《清宮瑣記》手稿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關于圓明園的記錄。當時負責圓明園廢墟看1876年尚存的圓明園西洋式建筑(英藏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攝影)管的總管太監(jiān)名叫殷福壽,粗通文字,面貌滑稽,但卻忠于職守,對園中守護看管尚能盡責。據(jù)信修明所記,殷福壽曾對他講起一件逸事。光緒二十年(1894年)李鴻章有一天著便衣踱入園中,殷福壽急忙上前阻擋,問道:“中堂進園里來是奉旨意嗎?”李鴻章答道:“我進來參觀參觀,不曾奉旨?!庇谑且蟾壅詤柹鸬溃骸按藶榛始医?,中堂既是私自進內,與禮不合?!焙髞砝铠櫿路Q進園來參觀的目的是想撥些款項為太后重修圓明園,殷福壽卻仍將李鴻章私自進園的事向慈禧奏明,得慈禧口諭:“此后李鴻章再去,你須招待招待,如無事也可以不上來言語?!毙判廾飨壬恢被畹搅甏?,他的《清宮瑣記》只整理出版了一部分,文字雖粗淺,但可作信史觀。這段對話又是殷福壽當年親口對他所述,應該是可靠的。光緒二十年當是李鴻章入值軍機之時,彼時圓明園已經(jīng)過第一次劫掠。李鴻章沒有趕上圓明園的勝景,公務之暇私自進入殘垣斷壁的園中參觀,也在情理之中,彼時正值中日甲午之役前夕,真是很難揣測他彼時的心態(tài)。

據(jù)信修明所述,那時乾隆建造的“黃花陣”尚完好,他曾與其他太監(jiān)進入陣中而迷不擇路,幸有野兔跳出才尋得路徑。

庚子之前,圓明園的守衛(wèi)其實形同虛設,加上四周垣墻多有頹敗之處,根本無法阻擋各色人等入內。當時除了守軍、太監(jiān)等監(jiān)守自盜外,還有大量盜匪、不良游民和附近百姓來此挖掘哄搶,就連建筑周圍的荒土都不放過。專有來此盜掘的,被稱之為“篩土賊”,并有諺語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能從荒土中發(fā)掘園中文物者也或有之。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駐守圓明園的軍隊潰敗,守護太監(jiān)逃遁,使圓明園遭到第二次持續(xù)性的大洗劫,逐漸釀成公然拆毀建筑、砍伐樹木的局面。據(jù)宣統(tǒng)時清宮檔案記載,每天裝運出園的石材木料就有二三十車之多,更有甚者是在園中開辦炭廠,將不值得運走的木料和樹木燒成木炭出售。民國以后徐世昌、王懷慶等人都曾大規(guī)模地運走園中石材,移做他用。

應該說,自庚子以后的大破壞又持續(xù)了二十余年,但凡園中的地磚、屋瓦、墻磚乃至于椽材木料甚至金屬附件,只要是可以利用之物,皆蕩然無存。周邊百姓的建材原料都能就地取之,俯拾即是。1940年日本占領北京時期,圓明園內被大量開墾,農民平山填湖,種植水稻。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去圓明園時,已經(jīng)是農田一片,只有大水法、海晏堂一帶還能看到幾個孤零零的石柱。

我想,在永遠銘記外國侵略者帶給我們的歷史傷痛之時,圓明園被焚燒后這近百年的持續(xù)性毀滅,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萬牲園往事

不久前,廣西師大出版社送來一部五冊夏元瑜先生的“老蓋仙系列”,是夏先生晚年在臺灣撰寫的關于文史掌故、世態(tài)民俗及動物方面的隨筆集。

夏元瑜先生(1909—1995年)祖籍杭州,生于文史世家,是著名史學家夏曾佑的哲嗣。早年負笈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后赴日本留學。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任北京萬牲園園長,可以說是一位稱職的內行園長。夏先生去臺灣后任過公務員,當過大學教授,做過動物標本,還是臺灣電視臺的“名嘴”,退休后致力于寫作,以幽默著稱,被譽為“老蓋仙”。1993年我去臺灣時本擬拜訪,后因匆忙未果。

說到夏元瑜先生,不由想起萬牲園的舊事。夏先生在《老蓋仙話動物》一書中也曾一麟半爪地涉及一些他在擔任萬牲園園長時的情況,尤其是寫道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萬牲園中的惶恐,乃至于萬牲園飼養(yǎng)員對動物的真摯情感,只可惜關于三四十年代萬牲園的記錄文字太少,誠為遺憾。

北京人俗稱萬牲園為“三貝子花園”,但三貝子是誰卻說不清楚。其實萬牲園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農工商部在原有的樂善園、可園、廣善寺和惠安寺基礎上興辦的“農事試驗場”形成。原旨是培植展示農桑植物,后因端方從德國購置了一批動物,加上各省督撫進貢的珍稀動物,竟有數(shù)十種百余只,頗具一定規(guī)模,于是農事試驗場就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珍禽異獸,二是百卉奇葩,三是農作桑麻。慈禧和光緒都曾親臨參觀。1908年正式對外開放,正門即是我們今天仍然能看到的中西合璧式磚雕結構。入園后參觀動物則要另外購票。民國后主要是展出動物,就稱之為萬牲園了。

萬牲園中仍保留了清代所建的暢觀樓、豳風堂等建筑,建造時間已是光緒末年,采取了中西合璧而又以西式為主的形式,是為帝后臨時休息所用。民國后曾一度開放,暢觀樓還賣過西餐,是北京最早的西餐館之一,解放后也曾作為接待少數(shù)民族代表團的場所,九十年代中,那里被北京皇家國際俱樂部租用。記得九十年代末,我曾應邀在暢觀樓吃晚飯,也是我第一次進入暢觀樓,樓下自然是豪華的宴會廳,似非原貌,但樓上依然完好地保存著帝后的寢室,銅床、穿衣鏡、梳妝臺如故。主人領我樓上樓下參觀一周。據(jù)說前幾年俱樂部已然搬出,將此地歸還了文物保護單位。

夏元瑜先生在擔任園長期間,正值北京淪陷,當時曾以防空為由,毒殺了不少園中動物,夏先生在文字中沒有過多描述。我想這也是他最不堪回首的悲慘往事。

我上小學的時候,萬牲園已改名為西郊公園,小學的春游曾安排在那里。1956年西郊公園改名為北京動物園。無獨有偶,上海的動物園也曾名西郊公園,也是后來才改名為動物園的。

小時候總是聽長輩說起萬牲園大門口兩個收票的長人,也就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大約身材和穆鐵柱、姚明差不多,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兩人是兄弟,名叫劉玉峰和劉秀峰,站在大門口收票,也是萬牲園不可或缺的一景。后來哥哥被邀赴美國好萊塢拍電影,因水土不服,不久就回國病逝了。我小時候去動物園總想能看到這兩個長人,其實他們那時早就不在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