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舉個例子,大家來看這個空杯子,如果要問杯子里有東西嗎?沒有啊,這是我們的一般常識,但是,錯!這就是因為我們只有一般人的凡眼、凡心啊,當然也就看不到中間的奧妙了!如果老子飄然而來,一看,會心一笑說:"怎么沒有???我看有?。∶髅魇怯新?!"那么"有"在哪里呢?你看,現在往杯子里面倒上水,不就是有了嗎?大家想想看,如果這是一個實心的東西,一個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嗎?不能放水!大家再想想看,正因為我們的嘴巴是空的,是"無",所以聽完講座,大家可以吃飯去了。如果我們嘴巴是滿的,是"有"的,怎么吃東西呀?因此這里有個大秘密,這個"無"并不是真的"無","無"中會生"有",這個"有"是隱蔽在這個"無"當中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智慧和眼光。
大家再想想看,我們在房子的墻上開一個窗,開一個門,我們開的洞沒有什么,是空的,但是這里也是"無中生有"。如果我們整個房間一個窗子都沒有,不悶死人嗎?如果連一個門都沒有那么怎么進出住人呢?正因為"無",開著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氣流通,還可以采光,這不是"有"了嗎?這個"有"是隱藏在"無"里邊的。這是"無"中生"有",這就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是一種高級智慧。你看,老子是位大哲人,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就不像我們一般人的見識了。
這種思想給海德格爾一看,太吻合了,這就叫知音啊!所以他對老子那個思想,非常贊賞,非常合拍。說到這位海德格爾,可也不簡單,是西方存在論史上第一位發(fā)現"無"中有深意的哲學家。他突破了傳統(tǒng)的"無"是"不存在"的膚淺說法,而是深一層地理解為"無"是"有"的隱藏不顯。因此當他接觸到老子的思想時,當然意趣相投了。他于是和別人一起翻譯《老子》,十分用心琢磨,反復鉆深鉆透《老子》字詞句中的深刻含義,還要千方百計找到最適合的西方文字傳達出來。
他還請人用中文把《老子》第15章中的兩句話寫在硬紙片上,懸掛在自己的書房的墻上,朝夕相對。這兩句話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兩句太美妙了,太哲學了,又太文學了,然而又太深奧了!也許正因為如此,這位大思想家才特別喜歡這一美言。不過各本文字上有些出入,理解上也有不同,我粗淺地認為,這大概的意思就是:誰能夠在渾濁的環(huán)境中生存,并且使渾濁慢慢澄清下來?誰能夠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中又推動起來,使新的東西慢慢地催生出來?這是老子話的大概意思。這太深刻了,大家想想,這一個智慧今天就有用,比如說一個單位、一個企業(yè)搞得亂糟糟的,很渾濁,現在派一個能干的人去了,記住了老子這兩句話,這么渾濁的一個單位,你去了以后,首先要讓它慢慢地沉靜下來、澄清下來,最后搞得好好的,效益好了,福利也上去了,大家很高興。但是你不能懈怠,安定以后,不能讓大家最后平靜得不求上進了,甚至像死水一潭,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張力了,那你得時時注意要把這個平靜的環(huán)境再掀動起生命的波浪來,使它生動活潑,使它永遠朝氣蓬勃。所以,海德格爾這個大哲學家,讀到老子這兩句充滿哲理的話,怎么能夠不激動與感動?。∥蚁?,照我這種膚淺的理解就可以從這一語錄中抽取出思想的長長的絲,可以剝出思想的一層層竹筍,那么睿智的大哲學家們從老子那里不知道可以解讀出多少豐富的內涵與智慧出來??!
再說東方,比如在日本,他們的漢學很興旺,喜歡并研究《老子》的人不少,翻譯《老子》的也不少,《老子》對他們的影響很大。被視為二十世紀首屈一指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就受到老子很深的影響。他不僅稱號"大拙"來源于老子說的"大巧若拙"一語,而且老子所說的"大器晚成"亦是享齡近百歲的鈴木禪學自我發(fā)展的最佳寫照。據說他平生一大嗜好就是揮毫疾書"無"字,當下一筆寫成,要表達他那日本臨濟禪一派的頓悟禪心與禪意。
關于《老子》,日本學者盧川芳郎說:"作為《道德經》的五千言《老子》這本書,是完全沒有固有名詞的,是用警句和格言來編輯的,但它采取了對偶和韻文的文體,而其內容表現則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說手法?!独献印酚幸环N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以一種神奇的力量"(《古代中國的思想》)。此言值得玩味。
最后我們還想起了當代著名的人文主義物理學家卡普拉說的話:"在偉大的諸傳統(tǒng)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tài)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huán)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諧在兩者的基本一致。"這話說得很好!可見,今天在21世紀,中國還需要老子,世界也還需要老子!
第二講老子談飲食之道
現代人對于健康是越來越重視了。各種新的標語很多,比如:"擁有健康就擁有一切,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如此等等,這些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健康是金!"健康就是最閃光、成色最好的金子!
為腹不為目
這就讓我們想起老子來了,老子據說活了160多歲,又說活了200多歲,夠長壽健康的了。這位大智慧的中國哲學之父,一定有一套健康的理念,可以作為現代人的借鑒的。是啊,老子這方面的內容還不少,今天先來聽聽老子談飲食之道,因為病從口入,飲食對于健康來說太重要了。
那么什么叫飲食?。看蠹乙欢ㄕf,這還成問題,飲食不就是飲食嘛!那么這么多的漢字中為什么要選出"飲"、"食"兩個字結合起來???這就難回答了!其實"飲食"這兩個字可有意思了,把古代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信息儲存在里邊了。這里面還真有很深的道道。
飲食,飲食,古代一頓飯要由兩個元素構成:一個是"食",是飯食;一個就是"飲",是飲料。食物,最差的,最窮困的是只有飯,富有的是不僅有飯,而且有魚肉葷菜、各式素菜等等。飲料,也必須得有,最差的,最窮困的只有水,富有的那就有酒、有果汁等等飲料。
這就懂了為什么孔子特別稱贊自己最好學的學生顏回了??鬃诱f:"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被顏回感動了,你看,多好的學生,這么刻苦用功??!住在破巷子里,他的每頓飯吃得多艱苦啊,吃的只有一竹籃飯,一瓢水,太艱苦了??墒穷伝靥焯旌軜酚^,頓頓吃得美滋滋的,換了別人怎么受得了??!顏回吃的一頓飯就是最低水準的:食是白飯,沒有菜,飲是一瓢水,沒有酒等飲料。太苦了!這里我們知道,古人一頓飯,是這樣構成的。如果我們向現代人幽默一下,那么早上人們匆匆忙忙上班,啃著面包,或者是燒餅,這就不算是一頓正規(guī)的早飯了,如果再加上一瓶礦泉水,或是牛奶就是一頓正規(guī)的早飯了,因為符合了有"食"有"飲"兩個元素了。再說那廣東人多懂得飲食之道啊,他吃飯時,"吃飯先喝湯,身體便苗條"。你看,他的智慧是先"飲"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