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古代共和國和君主國中,那些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銷聲匿跡的偉大而令人驚奇的制度當中,有一項使得許多城鎮(zhèn)和城市不斷得以建立和更新;因為對于一位出類拔萃的君主或一個國泰民安的共和國來說,沒有一件事情比興建新的城鎮(zhèn)更加值得關注,對一個地方來說更為益國利民,因為人民能夠為了防御和耕作的便利定居其中。這些能夠非常容易做到,通過向那些征服或無人居住的地方輸出新的居民,他們把那些地方叫做殖民地。 由于除了建立新的城鎮(zhèn)這個因素,這個制度還使得新征服之地為征服者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使得新移民在無人居住的地方定居下來,保持這些地區(qū)居民的分布合理。如此一來,這個地方變得更加適宜居住,人口數(shù)量隨之增加,因而能夠更迅速地進攻、更可靠地防守。這個慣例在今天由于一些共和國和君主的不當使用而廢弛,許多地方隨之出現(xiàn)了災難破壞,疲敝不堪,因為這個制度是使得帝國更加安全的唯一途徑;并且,如前所述,它使得帝國各地保持大量的居民。殖民地帶來安全,一位君主將殖民地建于新近征服之地,就像一座堡壘和一個哨所一樣,使得那些化外之民歸順。舍去這個制度,沒有其他辦法能使得任何一個地方完全被占領,也無法使得居民合理地分布:因為任何地方在物產氣候、健康宜人等方面是不同的;于是,有些地區(qū)人滿為患,而另一些則地廣人??;如果不想辦法將他們從人滿為患的地區(qū)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地區(qū)去,整個國家很快就會遭受損害;居民稀少的地區(qū)將變得愈加荒蕪,人滿為患的地區(qū)則愈加貧窮。由于自然無法改變這種失衡狀態(tài),因而,必須求助于人的努力勤奮;因為那些不適宜人居的地方隨著到來的人口越來越多會逐漸變得適宜人居,他們的耕作會使土地變得肥沃,燒荒可以潔凈空氣;而這些都是自然無法提供的。 威尼斯就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處在一個充滿沼澤、貧瘠荒涼的地方,然而,一下子到來的大量移民使其變得適宜人居。比薩因為其空氣污濁,從來就沒有太多的人居住,如果不是熱那亞的河流被薩拉森人破壞,無法航行,使得該城居民逃出家園,一下子都來到比薩,比薩就不會變得如此人口稠密而又繁榮強盛。相反,如果缺乏這樣的殖民地制度,要維持新征服的地區(qū)就有很多的困難,而那些無人居住的地方無人補充,人滿為患的地方的人口壓力也就無法緩解。因而,世界許多地方,特別是意大利,與古代相比變得荒無人煙;種種后果源自君主們缺乏任何追求真正榮耀輝煌的欲望,而共和國又沒有任何值得稱頌的制度。古代的時候,通過這種殖民地的方式,新的城市不斷產生,而已經存在的城市也得以成長;在這些城市中間就有佛羅倫薩,她起源于菲耶索萊城,不斷的殖民使城市成長起來。
二、按照但丁 和喬瓦尼·維拉尼 的說法,菲耶索萊城原先建在山頂上,為了使得市場有更多的人光顧以及商人運輸貨物便利,就指定了一個區(qū)域,不在土丘上,而是在山腳下和阿諾河邊,此事可信度極高。我推測,城市的第一批建筑就出現(xiàn)在這些市場,這些市場使得商人們希望有寬敞的貨棧以存放他們的貨物,于是出現(xiàn)了永久性的建筑。此后,羅馬人征服了迦太基人,使得意大利免于外部戰(zhàn)爭的威脅,建筑就如雨后春筍一樣日益增多;因為人除了萬不得已,否則不會甘心忍受困難。于是,雖然對戰(zhàn)爭的恐懼使得人們心甘情愿地住在易守難攻、險峻陡峭的地方,戰(zhàn)爭一結束,受到舒適生活的誘惑,他們就更愿意居住在安逸便利的地方。在羅馬共和國的威名之下意大利誕生的和平,以我已經描述過的方式,使得人口迅速增加到如此客觀的數(shù)目,以致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最初叫做維拉·阿爾尼納。此后,羅馬爆發(fā)了內戰(zhàn),先在馬略與蘇拉之間,接著在愷撒與龐培之間,然后在愷撒的謀殺者與那些試圖為他的死復仇的人之間。因此,一批批的殖民者被派往菲耶索萊城,首先是由蘇拉, 后是由三位羅馬公民, 他們在對愷撒的死復仇之后瓜分了國家,整體地或部分地,殖民者在臨近已經初具規(guī)模的城市的一塊平原上定居下來。如此一來,那個地方也充滿了建筑物和居民,此外,城市內部政通人和,以致她與此時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并駕齊驅。關于佛羅倫蒂亞(Florentia,佛羅倫薩)這個名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此名稱來自于一個叫佛羅里努斯(Florinus)的人,該殖民地的首領之一; 而另一些人認為它最初的時候不叫佛羅倫蒂亞,而叫佛盧恩蒂亞(Fluentia),因為它坐落于流動的(fluente)阿諾河畔。為了支持他們的這個說法,他們引用了普林尼的一段話:"佛盧恩蒂亞人住在流動的阿諾河附近"。 這個說法可能是錯誤的,因為普林尼說的是佛羅倫薩人居住的地點,而不是他們的名字;就連"佛盧恩蒂亞人"(Fluentini)這個詞也有可能是以訛傳訛,因為幾乎與普林尼同時代寫作的弗隆提努斯和科爾涅利烏斯·塔西佗就稱呼他們?yōu)?佛羅倫蒂亞"和"佛羅倫蒂亞人"(Florentini)。 而且,自提比略時代,該城就按照意大利其他城市的慣例進行治理了;科爾涅利烏斯提到,佛羅倫蒂亞人的使節(jié)曾經前來拜見皇帝,請求不要讓基亞納河的水在他們那個地區(qū)泛濫, 那個城市在同一個時期有兩個名字是沒有道理的。因此,我認為它一直都叫佛羅倫薩(Florenzia),如此命名還存在其他的原因;同樣,出于這個原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誕生之初,歷史學家對它的記述也開始于開國的幾位皇帝的時代。當?shù)蹏恍U族蹂躪之時,佛羅倫薩城被西哥特王托蒂拉所破壞,又過了二百五十年之后,由查理大帝重建;從那時起直到公元1215年,佛羅倫薩經歷了種種發(fā)生在意大利的世事變遷、風云變幻。 在此期間,佛羅倫薩的統(tǒng)治者,首先是查理曼世系,然后是貝倫加里奧家族,最后是德意志皇帝,我們在概述部分 已經看到。佛羅倫薩人在此期間臣服于列位君主的權勢之下,既未得到發(fā)展,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然而,到了1010年,在圣羅慕洛節(jié),這一天對于菲耶索萊人極為莊嚴神圣,佛羅倫薩人攻占并破壞了菲耶索萊城;他們這樣做,要么得到了皇帝的許可,要么是在一位君主死去而另一位尚未繼位的王位空位期留給他們更大的自由。但是,當教皇在意大利獲得更大的權勢,而德意志皇帝的權威下降時,意大利所有地方開始自治,對君主的權威不再那么尊重。于是,到了1080年,阿里戈(亨利)三世 的時代,意大利爆發(fā)了皇帝與教皇之間的分裂;佛羅倫薩人直到1215年才團結起來,只服從勝利者,除了自身的安全之外,別無他求。但是,就如同疾病之于我們的身體一樣,越是延誤,其危害性和致命性越高;佛羅倫薩的情形也是這樣,她越是延遲追隨意大利的諸派別,此后,她所受傷害的程度就越大。她的第一次分裂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因為但丁 和其他許多著名作家對此都有所記述,這里我只簡略地將其回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