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大起義(2)

南明史略 作者:謝國楨


一六二八年(崇禎元年)的秋天,農民領袖王嘉胤,首先在陜北府谷縣黃龍山上,舉起了義旗;接著漢南、階州(甘肅武都縣)、安寨、洛川、延川、慶陽以及神木、米脂等地,紛紛地插遍了農民起義的旗幟。他們公推王嘉胤為領袖,布置了官署,推白玉柱為左丞相,紫金梁(王自用)為右丞相,表現(xiàn)出農民需要有個好領袖的樸素思想。農民起義運動,迅速地發(fā)展起來,從崇禎元年到三年,不到三年功夫,就由五六千人發(fā)展到三四萬人,后來農民軍中著名的人物高迎祥、張獻忠、馬守應(老回回)、羅汝才以及蝎子塊、掃地王、黑煞神等,這時都隸屬于王嘉胤的部下。此外,各地的饑民、礦工和回民,也起義響應農民軍。農民起義的聲勢,在一開始就彌漫了山野。明朝統(tǒng)治者為之震駭,但不知道他們的主力在哪里,所以稱之為"流寇"。明廷開始派楊鶴用欺騙的手段,從事招撫;繼而派洪承疇、曹文詔,集中兵力進攻和"圍剿"。初起的農民軍,對于作戰(zhàn)還缺乏經驗,就在西澳地方吃了個大虧。一六三○年(崇禎三年)農民軍不得不轉移陣地,由陜北走向山西,與山西起義的農民軍合流。但是明朝的官軍卻緊急追趕,王嘉胤不幸被他部下叛徒王國忠所殺。不過這次的失敗,并沒有削弱農民軍的勢力,反而促使農民軍內部更加團結,他們公推右丞相王自用為領袖。自用就重新整編隊伍,分為三十六營,作為中心領導,占據(jù)山西平陽(臨汾縣南)一帶。一六三一年到一六三三年(崇禎四年-六年)農民軍的實力,更為壯大,由晉南平陽,穿過太行山脈,一直到達河北的磁縣。明廷派陳奇瑜等四路進攻,并且用分化離間的陰謀,使三十六營軍心渙散,王自用也在河南濟源縣一役中犧牲。自用死后,高迎祥被推為領袖,領導三十六營,因為官兵的壓迫,向南撤退。恰巧這年(一六三三,崇禎六年)的冬天,天氣非常寒冷,黃河都結了冰,十一月二十四日,高迎祥領導隊伍,踏冰渡過黃河,到達河南澠池縣的馬蹄窩,與河南農民軍會師。又乘明軍的不防備,就由河南西出陜西、四川,東抵安徽,南進湖廣的荊襄。這樣空前未有的農民起義運動,震撼了全國。

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軍,所以能夠達到這樣強盛壯大的階段,我們應該先行了解一下農民軍中杰出的人物李自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