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在瑞士的精彩生活(4)

一路投奔奇跡:-愛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 作者:克拉普萊斯


這一年,愛因斯坦家發(fā)生了好幾件值得紀念的大事。其中之一是他最喜歡的妹妹瑪雅與保羅·溫特勒于當年3月喜結連理;米列娃的父母在這年夏天到蘇黎世探望女兒、女婿還有外孫;7月底,愛因斯坦的第二個兒子愛德華(昵稱為“Tete”)降生了。這些大事給愛因斯坦的生活帶來很多喜悅,但他的科學研究和事業(yè)追求仍然排在第一位,這使得妻子米列娃頗有微詞。她抱怨道:“功成名就后,他并沒有留出時間跟他的妻子交流?!倍鹤訍鄣氯A是一個敏感聰明的孩子,但是實在很難撫育,因為他的體質很差,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不過在二十歲患上精神病之前的那段時間他的身體還是相當好的。

1911年1月初,愛因斯坦總算等來了好消息。首先是奧匈帝國約瑟夫皇帝親自批準了對愛因斯坦查爾斯德文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的任命,從當年4月份開始生效。其次,愛因斯坦還獲得意外的褒獎,即聘任他為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主任,具體負責當年機械學和熱力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以及主持學校的物理學講座?;实圻€為他提供一份頗有吸引力的薪水——大約是蘇黎世大學時的兩倍。愛因斯坦沒花多少時間考慮便答應了——這個機會對他事業(yè)當時所處的階段來說實在太及時了,好得無法拒絕。1月底,盡管頗為遺憾,但他還是向蘇黎世大學校方提交了辭呈。3月底,經(jīng)過中途在慕尼黑的短暫停留后,愛因斯坦教授正式把家安頓在東歐的布拉格。

布拉格是個擁有迷人建筑的古城,大約建立于公元9世紀,以其勢利和奢華的民風而出名。這個古老的都城還被認為是中部歐洲領先的學術中心,德國和捷克兩種文化在城中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多元的發(fā)展使得城市生態(tài)相當迷人而復雜。德國人僅占布拉格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但是大都處于社會的上層,凌駕于其他族群居民之上,猶太人在這里的地位相當?shù)汀垡蛩固沟竭_布拉格后不久在寫給好朋友米歇爾·貝索的信中說,這里的德國居民“待人冷漠,是勢利與奴態(tài)的結合體,毫無仁慈友愛之心”。但他剛抵達布拉格時卻受到熱烈歡迎,當?shù)厣踔翞榇伺e辦了盛大的慶祝會,人們不斷吹捧他,并承諾將給他提供一流的生活條件。盡管他發(fā)現(xiàn)大學的同事對科學基本上并不感興趣,但他還是對周圍工作環(huán)境感到滿意,特別是大學里宏大的圖書館和可以不受干擾地進行自己的研究。

由于薪水大大增長,愛因斯坦和米列娃可以過上比在伯爾尼和蘇黎世更加寬裕的生活。他們有了一個寬大的公寓,有足夠的空間留給孩子們自己的房間,甚至米列娃的母親來的時候也能單獨住一屋。但是擁有舒適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米列娃卻并沒顯得多快樂,在布拉格自負的鄰居們的交往中總是有一種很不舒服、很壓抑的感覺。她專心于養(yǎng)育漢斯和小愛德華,試圖從中獲得些安慰,但始終無法習慣布拉格的新生活,而愛因斯坦又一頭鉆進物理學研究中無暇顧及她的感受,米列娃的情緒變得越來越低沉消極。即使愛因斯坦經(jīng)常在家——也有可能正因為愛因斯坦老在家的緣故——他們家的氣氛還是變得越來越陰郁,米列娃對愛因斯坦日益增長名聲的猜忌則由此雪上加霜。

更糟糕的是愛因斯坦患上了嚴重的胃病,這個病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困撓著他。雖然疾病讓他經(jīng)常盤桓于病床之間,但他還是很好地完成學校賦予他的教學研究職責。為了消弭無工作可干時的百無聊賴和尋找在工作中所不能體會到的滿足,他開始頻繁光顧布拉格城里的一些時尚的沙龍聚會。范特斯酒吧是愛因斯坦常去的一個地方,它是一所18世紀風格的,房子里掛著一幅很有特色的布拉格城堡的畫像,猶太年輕人和其他社會名流常常在這里聚會,他們每星期碰一次面,一起聊哲學、音樂和文學等。這樣的情景讓愛因斯坦想起在伯爾尼時與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著名現(xiàn)代主義作家弗朗茲·卡夫卡也是沙龍聚會的常客,他當時還只是一位憂郁的律師,其帶著存在主義色彩的作品還鮮為人知,他到猶太人沙龍除了結交朋友還為了凸現(xiàn)自己猶太人的身份。還有其他一些作家、哲學家和猶太復國主義者也常混跡于沙龍,如約翰娜·凡托娃,她嫁到范特斯家族,后來成了酒吧的主人之一。1929年到1930年間,在她資助并組織下,伯爾尼設立了愛因斯坦的個人圖書館。她和愛因斯坦在沙龍上開始認識,四十年后他們都定居于美國普林斯頓,成為雞犬之聲相聞的鄰居,也是關系親密的朋友。

愛因斯坦在布拉格工作的時候還很年輕,也就三十二歲左右,但是在學術界已非常出名了。很多學校和機構慕名而至,希望邀請愛因斯坦到他們的機構工作。因此當時誘惑是挺多的,特別是米列娃鬧著想離開,她對布拉格的生活一直不太習慣。讓愛因斯坦下決心離開的原因之一是愛因斯坦在蘇黎世聯(lián)邦技術大學時的舞蹈老師給他的建議。因為回到瑞士的蘇黎世對愛因斯坦和米列娃兩個人的吸引力都很大,愛因斯坦很快著手準備在蘇黎世尋找合適的職位。瑪麗·居里和法國著名數(shù)學家哲學家亨利·彭加勒都在此過程中給予愛因斯坦慷慨幫助,積極向學校和研究機構大力推薦他。愛因斯坦花了好幾個月等待來自蘇黎世的消息,在這幾個月里他開始構思出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思想——引力對光線的作用——他暗示要證明他的理論可能要花上好一段的時間,也許要等到下一次日食。

隨著年末的來臨,到11月初,愛因斯坦在布魯塞爾參加第一屆索爾維大會,并在會上作了一次演講。索爾維大會由比利時化學家厄內斯特·索爾維和其他捐助人一塊倡導召開,這在當時歐洲科學界是一件大事件,幾乎所有的歐洲頂尖物理學家都會參加。愛因斯坦是最年輕的與會者,但他與其他同行相處融洽,大展其親和、優(yōu)雅和幽默的一面。他在這個大會上再次遇見二度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居里夫人,她丈夫皮埃爾·居里此前不久不幸在一次車禍中喪生。他們進行了一些交談,后來居里夫人回憶說,她相當“贊賞他清晰的思維,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思想……人們可以毫無疑問地寄予最大的希望在他身上,確信他未來能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但從愛因斯坦這方面,雖然他很崇拜居里夫人及她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但他后來形容她“像北大西洋一樣冷淡,而她女兒比她還糟糕”。

這次大會目的在于邀集物理界精英一起討論輻射和量子理論的研究進展。由于厄內斯特·索爾維的熱誠和巨大的感召力,各地科學家對此次大會反響熱烈,開得相當成功。索爾維宣布以后每兩年召開一次這樣的大會,使之成為歐洲科學界的一個定期性科學家峰會。這一例會一直沿襲至今,被稱為“索爾維大會”,成為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重要交流機制??茖W家們共聚一堂,就某一領域討論一個或幾個與之相關的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

1912年1月末,愛因斯坦擔任母校蘇黎世聯(lián)邦技術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的任命被批準了。一家人很高興地期盼著當年7月能夠離開布拉格搬回蘇黎世老家。但就在全家人翹首以待的期間,愛因斯坦只身一人先回伯爾尼去探望定居在那的親戚朋友。他看望了在那的叔叔和嬸嬸,并且熟識了離婚回到父母家的表姐愛爾莎。其實他們倆小時候走親戚時就認識,她比愛因斯坦年長幾歲,只是出嫁后多年來都沒再聯(lián)系,關系便漸漸疏遠了。這次回叔叔家兩人再次見面時,愛爾莎已離婚,帶著兩個女兒,十三歲的艾爾絲和十一歲的瑪戈特,她的前夫離婚后很快就死了。兩家頗有著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愛因斯坦的母親和愛爾莎的母親是姐妹,而兩人的父親是同一個祖父的堂兄弟。愛爾莎眼睛湛藍而明亮,性格燦爛開朗,與不茍言笑的米列娃屬于截然不同風格,愛因斯坦被這個活力洋溢的女人深深吸引了。他心懷對愛爾莎的無盡憧憬返回布拉格,馬上便開始與她秘密的通信往來,這一秘密交往在他和米列娃及孩子們搬回蘇黎世后還在持續(x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