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礎教育缺乏的不是教育理論家,而是一大批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林華民教學原則,是反映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特性和內在規(guī)律的認識,是根據(jù)教育教學目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實踐經驗而總結出來的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準則。
這里所謂的“課堂教學原則”,是指根據(jù)《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依據(jù)課堂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經過教學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基本方略與行為準則。
我國古代的教學原則主要有: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啟發(fā)誘導原則、教學相長原則、量力性教學原則等。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專家提出的、被教育界公認的教學原則主要可歸納為“七大原則”:思想性與科學性統(tǒng)一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
凱洛夫提出的教學“七大原則”是: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原則,理論跟實際相結合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掌握知識的鞏固性原則,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在教師對班級進行集體工作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原則。
贊可夫的教學原則是: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班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
布魯納還提出了教學“四大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和強化原則等。還有巴班斯基、洛扎諾夫等人也提出了許多教學原則。
自2002年9月開始的福建省級課題、福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課題 “五化”課題研究中,經過實踐檢驗的較為成功的教學策略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問題教學、體驗成功等;在2005年9月開始的“五化”課題的推廣課題 “中學課堂結構改革與資源利用研究”中,我們獲得了較為成功的教學策略是:同伴互助、個性教學、快速指導、簡約教程原則。為此,參考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主張、根據(jù)新課程理念與經過大量教學實踐檢驗的、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明顯作用的教學方略,提出了如下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
高效課堂=精練的講授+恰當?shù)木毩?有效的指導。可以把“講授、練習、指導”稱為“高效課堂三要素”。
林華民也許有的教師會認為,提出這一原則是多此一舉,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不就是面向全體教學嗎?事實上,近年來在我所觀察的近1000節(jié)課堂中,有超過半數(shù)的教師上課時并沒有貫徹面向全體原則。有如下常見的課堂現(xiàn)象為證:
有的教師上課時喜歡聽部分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的“課堂回聲”,只要教室里有部分學生回答,就認為全體學生都已經理解了,于是就放心地繼續(xù)講下去;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前或提出問題的同時,就迫不及待地指定個別學生回答,實際上這樣做無形中剝奪了其他學生的課堂思考權;有的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熱衷于拔高知識難度、拓展知識深度,美其名曰“與中、高考接軌”,實際上能夠接受的學生只是部分或少數(shù);有的教師則只習慣于站在講臺講課,很少或幾乎沒有走下講臺開展課堂指導,并不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可謂“講功好、導功差”,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毫無疑問,“面向全體原則”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原則,是教師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每位教師都要正確理解這一原則,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時刻不忘自己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或少數(shù)學生,無論是教學難度、深度的把握,還是教學過程中問題、練習的選擇,還是課堂指導的過程,都要心中裝著全體學生,特別關注與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絕不放棄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