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烽火綠洲(7)

歲月無痕:中國留蘇群體紀實 作者:單剛


為了使這些孩子盡快融入到社會中,政府可謂煞費苦心。

從蘇聯(lián)畢業(yè)的大學生在參加工作前,被安排進入北大語言班先補習兩年中文??紤]到小孩子的適應能力有限,特地將中學生和小學生安置在生活習俗與蘇聯(lián)比較接近的哈爾濱,進入中長鐵路子弟中學,和蘇聯(lián)專家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中文。在這里,伙伴們又歡聚在一起,又能夠暢快地交談,又能夠吃上親切的面包和香腸,孩子們的小臉兒上重新浮現(xiàn)出了笑容。

在政府的關懷下,二三年以后,孩子們已經(jīng)基本上可以自由地用漢語交流了。一個又一個從國際兒童院走出的孩子,走上了工作崗位。

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1942年離開了兒童院進入蘇聯(lián)軍官學校,參加了解放東歐的戰(zhàn)斗。他于1945年回到延安,1950年在朝鮮戰(zhàn)場英勇犧牲;

劉少奇長子劉允斌于1957年獲得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副博士學位。他不顧蘇方的挽留,毅然回到國內(nèi)。他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工作嘔心瀝血,卻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蔡和森的兒子蔡博1949年從莫斯科鋼鐵學院畢業(yè)回國,立即被分配到鞍鋼的一個煉鐵廠工作。他倡導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的革新,為鞍鋼恢復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杰出的煉鐵專家;

陳昌浩之子陳祖濤從蘇聯(lián)包曼工學院畢業(yè)后,投身于“一汽”、“二汽”等工廠的建設,被譽為“新中國汽車行業(yè)的第一人”;

李富春的女兒李特特1952年畢業(yè)后,在中國農(nóng)科院從事原子能應用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她在晚年將全部心血投入到我國扶貧事業(yè);

羅亦農(nóng)兒子羅西北1945年以蘇軍情報員的身份回到日軍侵占的東北。1948年再次回到蘇聯(lián)學習。他在1953年學成回國后,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水電事業(yè);

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1946年被分配到新華社工作。1950年,她受組織委派到蘇聯(lián)創(chuàng)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國后,先后在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和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

沈林如1952年大學畢業(yè)后回到祖國,先后參加了鞍鋼和包鋼的建設工作,在冶金軋鋼工藝創(chuàng)新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肖蘇華自幼酷愛舞蹈,回國后投身于芭蕾舞事業(yè),成為我國著名的芭蕾舞教育家,為中國芭蕾舞在世界上占據(jù)一席之地做出了突出貢獻;

黃健成了為新中國體育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跳高教練。在他手下,誕生了鄭鳳榮、倪志欽、鄭達真、楊文琴等一批世界著名的跳高名將

……

共同的人生經(jīng)歷,共同的道德觀念,在他們每個人身上打下了相同的烙印 ――“國際兒童院的孩子”。

這是一個特殊的留學生群體。

兒時,他們在一起成長,情同手足;

青年,他們遭遇了同樣的困境和磨難;

晚年,他們互相依賴,彼此牽掛。

這種在孩提時結成、在人生中加固的情感紐帶,已經(jīng)超越了友誼的界限,而真正轉(zhuǎn)變成了一種親情。以至于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尋求的是伙伴們的援助,就如同他們在一起生活時那樣。

在他們心中,這些兒時的伙伴,才是最可信賴和依靠,最理解自己的人。在這種親情面前,血緣已經(jīng)失色。

幾乎在每一個節(jié)日,國際兒童院的孩子們都要聚在一起,準備一桌傳統(tǒng)的俄羅斯飯菜,品嘗從“老家”帶來的俄產(chǎn)餅干和糖果。大家用流利的俄語暢快地交談,一首接一首地吟唱兒時學會的俄羅斯歌曲,伴著歌聲翩翩起舞。只有在這個時候,大家才拋開沉重的社會面具,重新回到了純真的童年時代,重新成為了一個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重新融入親人的懷抱。

如今,從伊萬諾沃走出的孩子們大都已經(jīng)年逾花甲,年齡小一些的也已經(jīng)是六十開外了。

對于他們來說,中國無疑是“第一故鄉(xiāng)”,這里有父輩的鮮血和足跡,更有自己的熱淚和汗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