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猛進的彌生時期(1)

一本書讀懂日本史 作者:王光波


猛進的彌生時期

隨著一群神秘來客的到來,原本發(fā)展緩慢的日本社會突飛猛進,一腳跨進了彌生時代。彌生時代的人們是幸運的,他們住上了更為舒適的干欄式房屋,吃上了可口的大米,開始使用銅器和鐵器,生產力以令人咂舌的速度不斷提高。他們不再為吃不飽飯而犯愁,他們建起了糧倉,儲存過剩的大米,與現(xiàn)代人一樣,當想換換口味的時候,他們還可以享用自己種的瓜果。身上的衣服也美觀起來--麻布衣料遠比草裙獸服漂亮得多,也更保暖。更為重要的是,彌生人制造出了一種呈紅褐或黃褐色的陶器,正是由于這種陶器,讓現(xiàn)在的我們有機會與幾千年前日本先民相互凝視。

1884年,在日本東京本鄉(xiāng)的彌生町,也就是現(xiàn)在被稱作東京彌生一丁目的地方,出土了一個陶制的壺,這個陶壺與繩紋陶器截然不同,雖無過多的外表裝飾,但是形制優(yōu)美,胎體細薄,是一件實用器。當這件陶壺被擺到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之時,一個問題同時也縈繞在了教授們的腦海里--該用什么名字給這種陶器命名呢?經過一番商討,教授們一致同意,以這件陶壺的出土地來命名,于是,這件陶器便被稱作“彌生陶器”,與陶器年代相對應的時代被稱為“彌生時代”。

彌生時期最重要的社會內容之一是它的陶器制作。彌生陶器燒成溫度約在850,因器形不同,大致可分為壺形器、甕形器、缽形器和高腳杯式等幾種。由于各地區(qū)文化進展不同,彌生時代的陶器形制也呈現(xiàn)出較為復雜的形態(tài)。彌生時代前期的陶器花紋用篦尖刻劃,因1931年首次在福岡縣遠賀川畔的立屋敷遺址發(fā)現(xiàn),故被命名為“遠賀川式”。進入中期,九州地區(qū)出現(xiàn)的無紋陶器取代了“遠賀川式陶器”,而與此同時,在本州西部出現(xiàn)了櫛齒紋陶器,在其東部,則出現(xiàn)了有濃厚繩紋時代氣息的陶器。

在陶壺所處的彌生時代,也即公元前3世紀前后,原本發(fā)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之間“一夜暴富”,從原始的漁獵、狩獵階段飛躍進了全新的農業(yè)社會,不僅有了整齊的稻田和各種灌溉施設,還有了各類用途的鐵器和銅器,如鍬、鋤、鐮等農具,以及銅劍、銅矛、銅戈等兵器,而在這之前,日本的先民還在大量使用獸骨和石頭打制成的簡陋工具,對于如何培育水稻更是一無所知。是什么人教會了他們種水稻?是什么人教會了他們打制金屬工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