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夢工場》可以在內地出版,教人興奮和期待。筆者一直研究國際關系,特別是中國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恐怖主義與反恐、次主權身份、中美關系等。在撰寫學術文章的同時,往往對學術界的小圈子狀況感到無奈,經常思考如何把相關信息傳播給象牙塔以外的受眾,因此想過音樂、想過體育,最后,數年前在閱讀過MarkCarnes編的《HistoryAccordingtotheMovies:PastImperfect》后,鎖定了電影為中介。
分析國際政治和電影的互動可以有眾多方法,簡化而言,可包括六類,它們又可歸納為三種視角。第一種是以電影為第一人稱,包括解構電影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或老板)的政治意識,或分析電影時代背景和真實歷史的差異,這多少屬于八十年代興起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的文本演繹方法論。例如研究美國娛樂大亨侯活曉士在五十年代開拍爛片《成吉思汗》是否為了制造本土危機感、從而突出蘇聯威脅論,又或分析內地愛國電影如何在歷史原型上加工、自我陶醉﹐都屬于這流派。
第二種是以電影為第二人稱、作為社會現象的次要角色,即研究電影的上映和流行變成獨立的社會現象后,如何直接影響各國政治和國際關系,與及追蹤政治角力的各方如何反過來利用電影傳訊。在這范疇,電影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就退居到不由自主的角色,主角變成了那些影評人、推銷員和政客。伊朗政府和美國右翼份子如何分別響應被指為丑化波斯祖先的《戰(zhàn)狼300》,人權份子如何主動通過《戰(zhàn)火屠城》向國際社會控訴赤柬的大屠殺,都在此列。
第三種是以電影為第三人稱,即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反客為主,通過電影旁征博引其相關時代背景,或借電影激發(fā)個人相干或不相干的思考。近年荷李活電影興起非洲熱,讓美國人大大加強了對非洲局勢的興趣,屬于前者;《活佛傳》一類電影,讓不少西方人被東方宗教吸引,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世界觀,屬于后者。
本書收錄的與五十部電影相關的文章,分別選自自香港出版的《國際政治夢工場I》、《國際政治夢工場II上》、《國際政治夢工場II下》的一百篇文章,分別采用了上述三種視角,作為筆者的個人筆記。它們自然并非上述范疇的學術文章;畢竟,再艱深的文章也有人認為是顯淺,反之亦然,這里只希望拋磚引玉而已。
在此我衷心感謝天窗出版社北京分部和人民大學出版社愿意把本書引進內地,讓更多內地讀者可以接觸香港研究國際關系的風格。事實上,香港雖然說是“亞洲國際都會”,國際研究的基礎還是極度薄弱的,如何和國家的外交接軌,已成了我們圈子繼續(xù)生存的基本問題。因此,這些年來我除了發(fā)表英語學術文章、在香港媒體撰寫國際評論、到海外開學術會議和考察,也越來越和內地加強聯系,例如開始了在《南方都市報》、《南風窗》、《國際先驅導報》、《領導者》雜志等專欄,擔任了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所的副所長等,雖然都是客席職務,但對香港人來說,已是跨過羅湖橋的重要一步。但愿這本書的出版,能進一步加強筆者和內地知識界的互動,讓香港研究國際關系的力量融入內地,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