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誕生那一天起,社會學家就一直試圖理解人類的本質(zhì)--人是什么?法國早期著名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人類是在社會中被社會化的。社會構成了我們的本質(zhì)。我們遵循社會的準則、道德觀念、真理教導與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講,個體變成了社會。查爾斯·庫利和喬治·赫伯特·米德這兩位知名的美國社會科學家強調(diào),人類自生來就處在未完成的境況之中:人類的本質(zhì)是習得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獲得的。互動伴隨著人的一生,所以當遇見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規(guī)則和理念的時候,我們總是在變化。通觀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學家一直專注于人類本質(zhì)這一問題,最終形成的答案是:人類是社會的、社會化的、伴隨著社會互動而不斷在變化的。
是什么東西將社會統(tǒng)合在一起的呢?秩序的本質(zhì)是什么?為什么人們可以合作?這是社會學關注的第二個問題。很多人將這個問題稱作"秩序問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開始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展開,我們開始學習社會中的生存之道。社會的運作方式變成了我們自身的生存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我們理解社會秩序的起點,但是事實比這更加復雜。秩序通過我們所建立的社會模式,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規(guī)則、真理與結構得以形成。秩序通過家庭、傳媒、學校、政治領袖、宗教得以維持。儀式、規(guī)則、懲罰以及持續(xù)不斷的互動支撐著秩序。卡爾·馬克思,另一個早期重要的社會學家指出了強力與操控對秩序形成的重要性。馬克斯·韋伯關注合法性權力的角色,這最終意味著秩序在社會中得以形成,是因為人們愿意服從那些他們認為是代表著社會的人和事物。大多數(shù)社會學家關注社會秩序的本質(zhì)問題。
第三個問題也是將社會學統(tǒng)合在一起的問題:為什么社會中會存在不平等?其結果會是怎樣?社會不平等是否內(nèi)在于社會組織之中?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又是如何得以維持的?社會不平等可能帶來什么問題,它是如何影響個體及其行為的?馬克思認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的階級社會之中;韋伯認為不平等持久地存在于任何組織之中。有些社會學家認為不平等是達成秩序的必要條件,所有的社會學家都認為不平等是導致變遷的重要原因。社會學家常常關注不平等得以維持的條件與方式及其對個體的作用。許多社會學家認為不平等是社會不公正的來源,幾乎所有的社會學家都認為不平等存在于所有社會組織之中。
當然,將這門學科統(tǒng)合在一起的還有另外的一些問題,但是這三個是最為基本的。認真地探究這些問題會使你從一個比較好的起點理解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內(nèi)容。
社會學是一種視角,是一門純學術的學科,關注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類。社會學認為人類的本質(zhì)之中最為核心的是其社會性的一面。社會作為一種秩序不斷地發(fā)展演變,不平等對于理解社會與社會問題是一個關鍵點。
社會學關注五個話題
社會學家雖然在理解社會這一問題上存在共識,即他們都會同意社會秩序和社會不平等是理解社會的核心,但是在研究的話題上,他們的意見仍然有很大差別。社會學家一般傾向于選擇五個領域的話題作為研究對象:
1一些社會學家關注社會。社會學就其字面來看是"研究社會的科學"。社會是人類生存其中的非常大而抽象的實體。那些關注社會的研究者常常被稱為"宏觀社會學家"。
2第二個話題或焦點領域是社會組織。社會學研究所有的社會組織,從最大的組織--社會,到最小的組織--互動的兩個個體(二人互動)。人們生活在組織之中,研究組織的本質(zhì)是一個可取的目標。
3美國的社會學變得越來越專業(yè)化,社會學家越來越傾向于研究制度與制度體系。有些社會學家研究家庭,另一些研究學校或政府組織。因此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學分支學科,比如法律社會學、犯罪與司法社會學、健康社會學、宗教社會學與軍事社會學等。專業(yè)化帶來的結果是,各個領域的研究者成為社會中特定部分的專家。